|||
(1) 表型切换的高效性。例如,最近报道microRNAs能实现高效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亦能直接靶向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发挥治疗作用[3];
(2) 网络药理学作用。实验证明microRNAs通过靶向多个基因、多个pathway,对癌基因及其pathway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1];
(3) microRNAs能使肿瘤对传统的放疗、化疗更敏感,大大增强其疗效;
(4) microRNAs治疗不仅针对肿瘤组织,更可以针对肿瘤的转移过程;
(5) 其活性药物成分是短RNAs,分子量在15kDa以下,远小于传统基因治疗(DNA载体一般在22000kDa左右);且microRNAs发挥作用只需达到细胞质(基因治疗DNA需进入细胞核),因而药物递送更方便[1];
(6) 具有抑癌基因作用的microRNAs往往在肿瘤中低表达,因此可以将microRNAs类似物注射如体内(补充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由于microRNAs是人体本身就存在的内源分子,对正常细胞与组织无不良反应[4, 5],其毒副作用较易掌握与预测,因此有人预测治疗性microRNAs进入市场的速度将远快于传统药物[1]。
由于单个microRNAs能调控多个靶基因,而单个靶基因受多个microRNAs调控,二者形成一个复杂的“多对多”的调控网络,因此,在个别microRNAs成功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试验后[4, 5],亟需发展网络药理学的工具,从网络水平识别与鉴定治疗性microRNAs及其组合。
1. Bader, A.G., et al., Developing therapeutic microRNAs for cancer. Gene Ther, 201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