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才,他的散文、诗、词、绘画、书法都达到中国文化史上顶尖的水平;同时苏轼也是鼎鼎有名的美食家,不仅深谙美食之妙,创造的东坡肉、东坡羹等诸多美食至今仍广为流传;第一批十二位“历史治水名人”中,苏轼也是赫然在列,因疏通西湖而成的苏堤春晓固然为人所周知,而在治理黄河时发出的大声疾呼“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更是让人振聋发聩;而让人钦佩颇为的是,虽历经磨难,苏轼却始终保有幽默而豁达的性格,也流传下来许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这些知识与品行的养成,则是与苏轼小时候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这从苏轼自小懂鸟爱鸟便可见一斑。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记述眉山时期的少年苏轼时,曾有一段白话短文:“下学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矮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轼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这段短文中,林老师没有提到这种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是什么,也没有说明出处,但不难找到,这段文字出于苏轼的散文《鸟说》,当是苏轼有感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而作,原文如下: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为於蛇、鼠之类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文中的武阳君,指的是苏轼的母亲程氏,程夫人身出名门,颇有思想,为支持丈夫苏洵读书,在眉州城纱毅巷内租赁房舍,做纱縠这行生意。据司马光为东坡母亲所作的《程夫人墓志铭》记载:“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而能干的程氏对于苏轼兄弟不仅是善良的慈母,而且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导师,“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对苏轼兄弟的成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教育也让苏轼受教终身。
而文中提到的的桐花凤,则是一种分布于西南的鸟,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根据历代文献记述,当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蓝喉太阳鸟。如唐代李德裕《画桐花凤扇赋序》便写道:“ 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於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所往。”,因为历代有《写生珍禽图》等画作作为形态上的佐证,分布地主要为我国西南地区也对,这个考证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近现代工笔画大师俞致贞也画有《桐花凤》,除了尾巴上的羽毛不太准确以外,鸟喙等其它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展示了出来。她的老师工笔画大师于非闇也画有同名作品。而蓝喉太阳鸟喜欢吸食泡桐花蜜的行为,则通过鸟类摄影师们的镜头被记录下来,进一步验证了桐花凤为蓝喉太阳鸟的说法。
图片来自网络。我在靠近四川的宜昌大老岭也拍到过。
苏轼的这段经历,在他的《异鹊》诗中也有记载(节选):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拏。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异鹊》诗中的先君子,是指苏轼死去的父亲苏洵,“仁孝行於家”的品德,同样也是对苏轼影响深厚。苏轼的兄弟情、夫妻情,在他的作品中也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都是千古名句。蓝喉太阳鸟也是喜欢集群的小鸟,除了泡桐花,很多胡颓子大树上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林语堂老师说是一只,其实不太准确,苏轼的原文可是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另外庭园里面的鸟巢是乌鸦和喜鹊做的,而非桐花凤。
在苏轼的词《西江月·梅花》中,还提到了另外一种鸟名“绿毛么凤”: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明代刘绩《霏雪录》认为:桐花凤即东坡词所谓倒挂绿毛么凤是也。这个说法有一定的根据,蓝喉太阳鸟确实也有倒挂的特性,但是这是太阳鸟科的基本特点,考虑到苏轼这首词是在海南儋州所做,而海南是绿喉太阳鸟的主要分布地域之一,那么“倒挂绿毛么凤”是绿喉太阳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雌鸟的体色基本全绿,这其中的差别,自小爱鸟懂鸟的苏轼想必是看出来了的。
图片来自网络,越南邮票,198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