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可能一直低估了中国古代对于蝴蝶知识的了解。
实际上,随着中国桑蚕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对类似家蚕的蝴蝶的探索与研究也不会少。从庄周时代的化蝶说之时,已经看出当时国人对蝴蝶的变态发育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晋代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橘蠹化蝶的说法。蝴蝶的变态发育史,在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中做了堪称最科学的记录,诗词中提到了幼虫、化蛹、羽化等多个发育时期:“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南宋末江湖诗派的著名诗人周弼甚至仔细观察到了蝴蝶幼虫在不同龄期的形态变化,在他的《甫里观》诗中,便写有“橘上蠹虫应屡变”之句。
而苏辙在诗作《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三首》中,则提到“小园畜蚁防橘蠹”,并注解说:橘性甘,多蠹。南人入畜蚁于园中,蚁缘木食蠹。看到这里,不由得有为中国古人的智慧击节赞赏之感。
苏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并称三苏。苏辙曾被贬官至绮州(今江西商安县),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探望苏轼期间,曾写有传世的《黄州快哉亭记》。苏东坡在黄州参与过蝗虫防治,苏辙也曾参与管理农事并写有大量农事诗,苏辙的农事诗主要是其从政期间和闲居颍昌府十二载所作。苏辙本人亲自从事过具体的农业劳动,相关的诗作有《种菜》《种芭蕉》《种花》等;苏辙也注意学习来自于当地农民的农事经验,如“伏中一晒不可缓…..老农经事言不虚”等等,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从“小园畜蚁防橘蠹,空庭养蜂收蜜脾”等诗句来看,苏辙显然对当时的昆虫农业技术也有很深刻的了解。
生物防治技术现在仍然是处于探索与发展中的无污染防治技术。对于为害柑橘树的蝴蝶,除了可以采用化学杀虫剂外,也可以采取很多生物技术来予以防治。现在常用的有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蜂甚至蝽、蜘蛛等等,使用蚂蚁的倒是很少,这倒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未来研究方向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