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连写了几篇科普博文,我终于可以华丽转身,向科普说拜拜了。
多年前赋闲和网友QQ聊天时,那时似乎还没有QQ游戏,但大家想通过文字聊天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怎么防止网友看了我出的结果才出剪刀、石头或布呢? 通过文字聊天不可能做到时间上的同步,于是想了一招:每个人把自己出剪刀、石头还是布写在一个文件里,加密以后把文件相互发一下,然后再相互把密码发一下,看对方之前出的是什么。这样不需要时间上同步也可以玩剪刀石头布了。总觉得这里面有一种科学道理在里面,读博时看了那本经典的《应用密码学》,觉得可以挑选其中的精华结合生活写成完全没有公式的科普读物。可惜再也没有精力写这方面的书了。
往前追溯,刚工作时想写一本计算机编程及网络方面的科普书,尤其是看了新语丝的一些科普文章和科普写作的评论,更是想把科普作为终身职业。但一直觉得自己尚未修炼成功,于是一直拖下来。
再往前追溯,第一次动写科普的心思是在初中的时候,学了细胞的结构、分子、原子的结构,觉得可以写本科普书,书的题目也想好了:《孙悟空漫游微观世界》,让孙悟空从星系这么大逐渐变小到电子这么大,从他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的变化。那时每天在操场上做操时就在构思着写作的细节,但这个心思动了几年最终还是夭折了,连笔都没动,都在打腹稿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觉得科学方面知道得太少,尤其再以后知道了原来电子并不是像地球绕太阳转那样沿着轨道绕原子核转,它的位置其实是随机的,心中就更庆幸当初没动笔,否则写出来也是错的。
写博文,是另一种不太花时间的圆梦方式,可以医治那无法遏制的写作欲。写到写作欲不再泛滥,就该华丽转身了。
蒋高明去年分析过:一线研究人员为什么不愿意做科普? 我虽然是愿意做科普的一线人员,但诚如蒋高明文中所揭示的事实:一线研究人员做科普是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张九庆一个多月前问:究竟谁该是科普的主力军?说“从历史的个案来看,法拉第在圣诞节讲座上开讲蜡烛科学时,已经老了;霍金喜欢上镜,写《时间简史》的初衷是为了得到一笔丰富的稿酬;华罗庚也是在生命的后20年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的。”
有句至理名言:“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至于我,至少先和比较花时间的科普博文说白白,等我二十多年后退休了、饭碗不愁了,再华丽地转身回来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