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次在写博文《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时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作业,就是要整理一篇关于“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给大家,今天抽空来完成。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姑且就用上篇博文中随便给出的这个名字吧。
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光,总体上是顺利而轻松的,但第一个半年异常煎熬,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要挖空心思考虑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时恰逢儿子出生,回国了近两个月)。虽然我在入学前,就提交了一个研究计划,但那个计划要落脚到实处,其实还有不少的实际困难无法克服。我在日本攻读学位,但研究的是中国的生态学问题,所以每年总有一定的时间回国调研,会碰到在国内同样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和旧友,正好国内兴起了SCI热。其实,我这些在国内的朋友,工作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他们整天念念叨叨的是SCI论文,好像很少谈及他们具体的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发表过SCI论文的老师是香饽饽,俨然成了学生们的偶像,整天有学生围着转,学生几乎是求着老师帮忙修改论文,只要最终SCI论文能成功发表出来,让他们干什么都可以。
相对来说,我在日本攻读学位的环境就轻松一些,当时对我们这些special course(日本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全英语教学,用英语写作论文和答辩)的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认定标准是:有3篇论文被英文杂志接受或发表(对日本人来说也可以是日文论文,但对留学生其实就是英文论文,注意他们并没有SCI的要求,因为他们认为论文是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工具,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参加过至少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这里不好说这个规定与中国同时代对博士学位要求是高还是低,但肯定比中国的人性化程度要高。对于当时求学的我,感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因为没有门槛的限制,反而能让我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一些问题。
我知道毕业后我的岗位仍然是大学教师,也迟早要带博士生,何不在我自己身上先尝试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攻读学位、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和论文发表一篮子解决。这里首先要强调高效,我一直认为,提高工作效率比简单地增加时间成本要重要得多。也就是说,我可以在一周内,不受其他任何事儿的干扰,将一个最麻烦的问题集中进行解决,之后可赢得大量的空闲时间,可思考其他问题,也可真正去休闲。其实,这一点儿人人可以做到,集中精力用整块时间干一件事儿,比将时间分散开来要高效得多,总体上是节省时间的。有了高效做保障,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前面已经说到,最终我要拿到学位,必须有3篇论文发表出来。其实一个博士研究计划中完成三块内容是比较合适的,这三块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可独成体系。如果确立了这样的结构,何不在博士论文开题中就明确这三块内容,而且每块内容就按照写作一篇论文的要求进行设计。说干就干,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了四块内容。在第一次开题报告中,导师对这个结构给予了肯定,但提示我是否工作量大了一点儿,可适当减少一块,我窃笑,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块不就是为了保险吗?我哪能保证我所有的工作全部能写出论文并被接受,那些杂志社又不是我开的。最终,这四块内容陆陆续续成就了6篇英文论文,其中SCI论文4篇(有些论文是在回国之后才整理发表出来)。显然,当时这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也属于比较好的成绩了。日本导师在博士论文答辩完数日后告诉我,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了(注:他没有说是什么级别的,而且我自己也没有拿到任何证书,就权当是口头表扬的优秀论文吧,由于匆匆回国,我的学位证书也是之后让日本的朋友快递给我的)。
关于国际学术讨论会,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确实需要参与,日本要求参加两次也是合适的。我在日本求学期间,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两次日本生态学会的年会,每次都受益颇丰,其实只要参与,不管是通过口头报告还是海报,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东西。
差点忘了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英语写作。读博士学位前,我对自己的英语一直没有自信,对英文写作更是胆颤心惊,但最后我的博士论文用英语写了274页(除去参考文献,纯正文243页)。就是通过这243页的英文写作,让我彻底克服了英文写作的胆怯心理。如果我说,这243页的博士论文,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整理完成的,你可能认为我在吹牛。但是,这是真的!自从我博士论文开题后,我的学位论文其实就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还见缝插针,完成了一本中文专著的的写作。大多数博士论文,其粗略的提纲是大同小异的,写作专著的经验告诉我,确立写作提纲才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看到有用的材料才知道如何放,放在哪里。平时总是要阅读文献的,有什么感想,直接写在博士论文的粗略提纲中,久而久之,前言部分几乎就完成了。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工程分散到3年时间,反而觉得没有太大的工作量了,显然这与前面说的高效集中解决一个麻烦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无法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由于我已经将各个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散在4篇论文中撰写出来,并在尝试投稿,修改,最终只需要归并到学位论文中,写出总体的结论,并在形式上完成其要求,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一个月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写作任务,而只是整理了。
在日本求学期间,导师与我的交流,主要是在定期Seminar后,他的一些建议。我的导师同时带的学生有二十来个,与中国一些大牛导师差不多,我的导师也很忙,从来没有时间帮我修改论文,但会给总体建议。有一个建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第一篇论文完成后,送给导师看,他在一个月之后到实验室来找我,用了10分钟时间与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说,“你的前言写得不妥,我们做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具体某个区域,你的这篇论文,本来是探讨一个科学问题,但你在前言中却过分强调了上海,上海不是你科学研究的焦点,而只是一个case study,是用于说明你的科学问题的”。这一句话让我在论文写作上豁然开朗。现在,类似的话,我经常送给我的学生。
总体来说,我的攻博经历是成功的,我设计的“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也能满足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首先的总体框架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模式,需要凝练出重要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有总体目标,有分目标,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节省资源,节省时间,同时满足了一些硬性指标要求。
回国数年后,我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了,我尝试将在自己身上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升华和本地化,在学生中再次进行试验。上篇博文《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中的两位博士生就是这个试验计划的一个案例。由于中国对SCI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所以我当时提出的是“面向SCI论文发表的博士生培养策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配合我的试验。当然,这其中的要求提高了。学校规定,硕博连读生要发表至少两篇SCI论文,那么我就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后,对自己的研究确立3块内容,各块内容都有可能写作出一篇SCI论文,为了让我的试验计划更加务实,我要求学生对每块内容都确立写作SCI论文的题目,投稿的目标杂志,研究工作开始前,就对这个部分想做的事儿考虑透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图或者是表来说明。如果是表,需将表头设计出来;如果是图,需要事先考虑这个图大概是什么样子,并作出草图。平时,阅读文献,要注意收集素材,并撰写一篇综述。写这篇综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将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做准备的。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些工作,当我确认他们的工作量足够,且写作的论文通过不断修改能发表出来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同时尝试申请去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有些导师可能认为参加国际会议,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是浪费时间,而且出国会花费很多钱。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花这个钱是值得的,因为有些更重要的东西用钱是买不来的,何况学校目前的政策也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而且有些国际学术讨论会还能获得大会主办方的一些赞助,也是可以尝试申请的。我现在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没有什么激情,但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那可是非常自豪的,觉得自己能参加这样的会议,太了不起了!许多同学或多或少有留学情节,何不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出去看看,自己亲身体验和比较,别怕他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导师要有信心,自己营造的条件并不比国外差(大的环境咱管不了,小环境靠自己努力还是可以营造的)。到目前为止,我曾送出去过的学生,现在没有一个巴心巴肝要出国的,但我相信如果他们想申请国外的博士后位置,肯定是能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说明,就是学生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导师应该如何对待。在国外呆过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国外导师是不怎么管学生的,论文也不太可能帮学生进行充分修改的,甚至这样培养的大师也非常多,并认为是一个好的培养模式。我不否认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来的,但是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中国现在的博士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他们从小缺乏独立意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应之而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扭转。反省一下,我在去日本求学中能顺应这种培养模式,得益于我在去日本前就已经写作了多篇中文论文,知道论文应该怎么写。而现在刚从本科生直接考上来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写作论文的经验,而且一开始就要求他们写作SCI论文,怎么可能一下子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人没有生而知之的,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写作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这点儿非常重要,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当然,也有不入流的学生,相同的错误会多次出现,而且总没有什么进步,但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造就的。因此,我上面说的这种一体化方案,与导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需要师生之间的精诚合作。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导师应该注意澄清,发表SCI论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训练过程,有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索,而是不知道如何将探索结果进行提炼和合理表述(俗称进行包装),SCI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这样一种训练。有时候,光谈理想和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注意细节和具体过程,否则师生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统一。当然,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学生必须接受导师的培养,主动方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没有经过锤炼的乱泥巴是糊不上墙的。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任何培养技巧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同时,学生要学会自我培养和锻炼,如果恰好你的导师无法做到这样,你自己按照这种方案来进行设计并严格要求自己,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23236.html
上一篇:
报纸名字有那么重要吗?聊聊《科学时报》复名为《中国科学报》下一篇: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我的新春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