嫫梦的科研笔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嫫梦 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博文

缅怀永远的大师——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已有 5506 次阅读 2009-11-28 20:0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杨宪益

缅怀永远的大师——著名翻译家杨宪益(2009-11-24 19:40:29)

     刚刚从网上获悉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辞世,心,突然被击落一块碎片。没想到他就这么去了,世界上又少了一个中西文化沟通的使者。心里的痛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天堂里多了一个可敬的学者,一代大师。在川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喜欢上了翻译,喜欢上了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以及其他古典文学作品的译著,他的翻译作品给我非常清新的感觉,一如他的人,读他的作品感觉每个毛孔都舒服。因为期望将来有一天能成为他那样的人,我工作后做了几年的兼职翻译,曾立志将来成为一个翻译家。自去年因为读博暂时断了翻译的工作。也订了《中国翻译》等杂志,经常也可以看到关于杨先生及其作品的论述文章,从中受益匪浅。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翻译爱好者,谨以拙笔向杨先生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愿您一路走好,您们夫妻终于在另一个世界里团聚了。您的书我们仍然会看,你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最爱-----<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附1- 逝者小传

1915年1月10日,杨宪益出生于天津日租界花园街8号绿树影映的大公馆内。其父杨毓璋曾经留日,并当过天津中国银行行长。1928年,杨宪益进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学习。1934年杨宪益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认识了后来与他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妻子,英国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1940年,杨宪益夫妇回国。

解放后,杨宪益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这些译本在国外都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先秦散文到现当代作品,杨宪益夫妇联袂翻译了共百余种作品、近千万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极为罕见。

杨宪益著有自传《漏船载酒忆当年》,于2001年出版。(新京报)

 

 

附2

生平简介

 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1934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年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
 
附3. 杨宪益:是真名士自风流(图)
http://news.QQ.com  2009年11月09日16:06   人民网    我要评论(0)

杨宪益:是真名士自风流(图)

杨宪益近影

进入了北京什刹海后海一带的这幢杨家小院,门户洞开,窗明几净,绿树葱郁。房厅里的北墙之上,一对手书条幅悬挂于墙,上面是王世襄先生亲笔题书:“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记得还是杨宪益先生过90周岁生日的时候,他送给了我一本书,是高等院校统一教材《大学语文》,其中有一篇杨宪益的散文《竹》。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位有良好修养的文化老人,总是能够向我们后辈的人传送一些美好又有益的文字。一位好的文化老人总是关心晚辈的。他们待人接物态度和蔼,与人交往真诚有童心,仿佛是与他们的名气和年龄成为正比的。只要晚辈的人有所请教了,他们便会敞开家门,拱手礼让,让你坐下。关心你住得远吗?热心问你喝点啥?接着与你一同坐下。老人会侧起发聋的耳朵,眯缝双眼望着你,一五一十把他们心中和身历过的事情,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现在我眼前的一位文化老人正是如此。这位先生今天己经94岁了。他的名字叫杨宪益。

杨宪益先生的聊天讲话不乏幽默与情趣,所以访问杨老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件增加知识的事。每当有人问起杨老的翻译成绩时,他总会谦逊地说,其实自己这么些年也没做太多的事,也就是翻译一点德文、法文、希腊文、意大利文、英文什么的。其实译文的数量也不太多,也就是把《红楼梦》、《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之类译成了洋文,介绍到欧美去了。倾听杨宪益谈话之间,我们不时会注意到杨宪益先生身后的墙上,一对镜框里杨先生和杨宪益夫人的唐装素描画像。多少年来,杨家搬了多少次,可是他们夫妇的照片依然静静安挂。杨宪益夫人过世10年了,杨宪益依然还是能够默诵自己写的那一首怀念爱妻的诗:“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杨宪益先生的生活和学问总是跟他的夫人戴乃迭分不开的。杨宪益1915年元月出生于天津。杨宪益的祖父当过淮安知府,祖父的8个儿子都是留学生,杨宪益的父亲曾经留学日本。后来杨宪益的父亲成为了天津中国银行行长,也成为中国当年最杰出的金融家之一。杨宪益少年时代分别住过天津日租界和法租界,他对花园街印象一直比较深刻。

杨宪益21岁时考进了牛津大学,1940年他与英国一位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订婚,并且决定共同返回中国定居。戴乃迭原名格拉蒂丝,出生地在北京,所以她自幼就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她是当年杨宪益留学英伦时期的同窗挚友。由于兴趣相投,他们成了一双红尘知己。戴乃迭当时芳龄21岁,申领入华护照的时候,英方官员不禁纳闷:呀?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洋姑娘,为何非要去正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呢?然而当时戴乃迭小姐却“一意孤行”地说:我要和我的中国未婚夫一起去。就这样,年轻的夫妇身上只揣着50英镑,从南安普敦开始了他们此世一生的双人旅程。经过长途跋涉,辗转上海香港等地,历经了数次险途,终于借钱到达了家人所在的重庆。杨先生讲过,他们在抗战时刻毅然回国完全是冒了险的,如果两个年轻人没有理想的话,是回不到祖国来的。杨老回忆上个世纪40年代初,自己和戴乃迭在重庆婚礼上的证婚人,一个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还有一个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回祖国,到了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一直勤恳效力于祖国。经著名学者向达推荐,1951年杨宪益从南京来到了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曾经和钱钟书先生共事。他到外文出版社之后,差不多一直从事着一项业务:翻译。杨宪益的翻译作品很是丰盛,比如中文译英文的主要作品有《离骚》、《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十五贯》、《鲁迅选集》等等。杨宪益曾任《中国文学》杂志主编。1993年香港大学授予78岁的杨宪益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生活上的杨宪益夫妇都是质朴从简了一辈子的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北京城西百万庄的外文局宿舍楼,一住就是40年。1994年杨宪益为了夫人身心健康缘故,搬进了友谊宾馆专家公寓,安娜·路易丝·斯特朗、马海德、史沫特莱都曾是杨戴夫妇的邻居。后来由于戴夫人过世,杨宪益搬出了友谊宾馆。离开了这一片住过许多洋人名家的寓所。搬出搬入,都是为了戴夫人。

不论杨宪益戴乃迭的生活怎样千辛万苦,他们都没有分开过。来自异国他乡的女性戴乃迭,始始终终钟爱着杨宪益。无论身着中式丝质短袖旗袍跟杨宪益结婚,还是在“文革”中夫妇共蹲4年大牢的磨难日子,两人永远都是心心相映的。杨宪益回忆说:没有被多灾的生活磨难搞成精神崩溃,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光明的。杨老记得,在他们夫妇相亲相随的日子里,杨宪益常常是手捧中国的古典名著流畅口译,戴乃迭手下的打字机飞速流动。无论在英伦还是在中国,杨宪益都非常照顾戴乃迭,就连家常语言,杨宪益也常常主动讲英语,以至由此落下有趣的话柄:戴乃迭埋怨自己汉语不大流畅的原因,是由于中国老公的英文过分熟练。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可谓真是历尽艰辛而至死不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了监狱之后,也差不多同时离了休,夫妇变成了无业人员,虽然他们当时很穷,但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仍然情同手心手背,乐观地生活着。虽然他们血脉不同,肤色不同,但是他们淌着的血,跳动的心,却是相通的。经过了“文革”,这对肤色不同、心灵合一的中国夫妻重生了,他们一起携手重整家园,打扫卫生,上街买菜,继续过日子。夫妇仍如以前一片痴心,杨宪益先生一直陪伴着戴夫人,陪她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刻。每一次去杨宪益家,我都会站起身去看戴乃迭与杨宪益的那一幅唐装婚照。照片上面,郁风端庄书写着:“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杨宪益先生的生活和学问总是跟他的夫人戴乃迭分不开的。杨宪益1915年元月出生于天津。杨宪益的祖父当过淮安知府,祖父的8个儿子都是留学生,杨宪益的父亲曾经留学日本。后来杨宪益的父亲成为了天津中国银行行长,也成为中国当年最杰出的金融家之一。杨宪益少年时代分别住过天津日租界和法租界,他对花园街印象一直比较深刻。

杨宪益21岁时考进了牛津大学,1940年他与英国一位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订婚,并且决定共同返回中国定居。戴乃迭原名格拉蒂丝,出生地在北京,所以她自幼就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她是当年杨宪益留学英伦时期的同窗挚友。由于兴趣相投,他们成了一双红尘知己。戴乃迭当时芳龄21岁,申领入华护照的时候,英方官员不禁纳闷:呀?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洋姑娘,为何非要去正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呢?然而当时戴乃迭小姐却“一意孤行”地说:我要和我的中国未婚夫一起去。就这样,年轻的夫妇身上只揣着50英镑,从南安普敦开始了他们此世一生的双人旅程。经过长途跋涉,辗转上海香港等地,历经了数次险途,终于借钱到达了家人所在的重庆。杨先生讲过,他们在抗战时刻毅然回国完全是冒了险的,如果两个年轻人没有理想的话,是回不到祖国来的。杨老回忆上个世纪40年代初,自己和戴乃迭在重庆婚礼上的证婚人,一个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还有一个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回祖国,到了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一直勤恳效力于祖国。经著名学者向达推荐,1951年杨宪益从南京来到了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曾经和钱钟书先生共事。他到外文出版社之后,差不多一直从事着一项业务:翻译。杨宪益的翻译作品很是丰盛,比如中文译英文的主要作品有《离骚》、《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十五贯》、《鲁迅选集》等等。杨宪益曾任《中国文学》杂志主编。1993年香港大学授予78岁的杨宪益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生活上的杨宪益夫妇都是质朴从简了一辈子的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北京城西百万庄的外文局宿舍楼,一住就是40年。1994年杨宪益为了夫人身心健康缘故,搬进了友谊宾馆专家公寓,安娜·路易丝·斯特朗、马海德、史沫特莱都曾是杨戴夫妇的邻居。后来由于戴夫人过世,杨宪益搬出了友谊宾馆。离开了这一片住过许多洋人名家的寓所。搬出搬入,都是为了戴夫人。

不论杨宪益戴乃迭的生活怎样千辛万苦,他们都没有分开过。来自异国他乡的女性戴乃迭,始始终终钟爱着杨宪益。无论身着中式丝质短袖旗袍跟杨宪益结婚,还是在“文革”中夫妇共蹲4年大牢的磨难日子,两人永远都是心心相映的。杨宪益回忆说:没有被多灾的生活磨难搞成精神崩溃,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光明的。杨老记得,在他们夫妇相亲相随的日子里,杨宪益常常是手捧中国的古典名著流畅口译,戴乃迭手下的打字机飞速流动。无论在英伦还是在中国,杨宪益都非常照顾戴乃迭,就连家常语言,杨宪益也常常主动讲英语,以至由此落下有趣的话柄:戴乃迭埋怨自己汉语不大流畅的原因,是由于中国老公的英文过分熟练。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可谓真是历尽艰辛而至死不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了监狱之后,也差不多同时离了休,夫妇变成了无业人员,虽然他们当时很穷,但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仍然情同手心手背,乐观地生活着。虽然他们血脉不同,肤色不同,但是他们淌着的血,跳动的心,却是相通的。经过了“文革”,这对肤色不同、心灵合一的中国夫妻重生了,他们一起携手重整家园,打扫卫生,上街买菜,继续过日子。夫妇仍如以前一片痴心,杨宪益先生一直陪伴着戴夫人,陪她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刻。每一次去杨宪益家,我都会站起身去看戴乃迭与杨宪益的那一幅唐装婚照。照片上面,郁风端庄书写着:“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824-274660.html


下一篇:Viva La vida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