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学术、学术平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ichwindow NO PAINS,NO GAINS.

博文

臭虫,日益严重的吸血媒介

已有 24467 次阅读 2013-4-25 09:2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生态, 防治, 臭虫

   说起臭虫,人们对它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臭!其实臭虫对人的影响不仅仅是散发令人不悦的气味,更为重要的是其叮咬人类,吸食血液,从而给人体带来伤害。更令人担忧的是,臭虫已具有抗药性,目前市场销售的许多卫生杀虫剂对它们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

   那么,臭虫是什么样的害虫,它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呢?

一、臭虫的生活习性与危害

     臭虫在我国古时又称床虱、壁虱,它的发育过程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臭虫的卵呈黄白色,长圆形,卵壳有网状纹,前端有盖。在温暖地区适宜条件下,臭虫每年可繁殖六七代,成虫寿命可达9~18个月。

若虫的腹部背面或成虫的胸部腹面有一对半月形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有特殊臭味的物质,这种物质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之用。臭虫爬过的地方,会留下难闻的臭气。

温带臭虫

   臭虫生活在人居室及床榻的各种缝隙中臭虫怕光,多在夜晚活动吸血,其行动敏捷,因此不易捕捉。若虫和成虫都嗜吸人血。雌虫饱血后产卵,每次产卵数个。雌虫一生可产卵75-200个,最多达540个。臭虫有群居习性,因此在适宜隐匿的场所常常发现有大批臭虫聚集。如室内的床架、床板、棕绷、帐顶四角、墙壁、天花板,木柱、桌椅、书架、书籍等的缝隙内和糊墙纸的后面。臭虫在饥饿时白天亦可吸血。臭虫也吸食鼠类、家兔、鸡、蝙蝠或家畜的血,因此在长期无人居住的房屋里仍可有臭虫生存。

二、室内臭虫的来源

      家里臭虫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是由人携带而来。臭虫可以藏匿在人的衣服上,跟随人回到家中。第二个来源是通过手袋、提包、箱子等带到家中。外出旅行者可能住在宾馆里。臭虫透过家具来到家中是第三个途径。所以我们平时不管是带什么东西回家,一定要好好检查一下。不要给家里带来臭虫的困扰!

三、臭虫的防制措施

   臭虫即使全年不吸血也能生存,繁殖速度惊人,能在任何地方隐匿,而且臭虫能察觉和避开许多化学药剂,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在防治过程中需遵循“杀灭一处、清理一处、保护一处”的原则。目前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

(一)清洁环境

   环境防治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整顿室内卫生,清除杂物,对床板、墙壁等容易孳生臭虫的缝隙,用石灰或油灰堵嵌;有臭虫孳生的墙纸必须撕下烧掉,包括沙发及床底下的地毯及地板缝隙都要彻底清理,不留死角;猫狗睡觉及休息的地方一定要经常更换辱垫,保持清洁。

(二)物理防治

1.人工捕捉:敲击床架、床板、炕席、草垫等,将臭虫震下并处死,或用针和铁丝挑出缝隙中的臭虫,予以杀灭。

2.沸水浇烫:臭虫不耐高温,可用开水将虫卵和成虫全部烫死。对有臭虫孳生的床架、床板等用具可搬至室外,用装有沸水的水壶口对准缝隙,缓慢移动浇烫,务必使缝隙处达到高温,以烫死臭虫及其卵。对孳生有臭虫的衣服、蚊帐,可用开水浸泡(有条件的可高压杀灭)。

3.太阳曝晒:对不能用开水烫泡的衣物,可放到强烈的太阳光下曝晒1-4小时,勤翻动敲打。

4.防止散布:在有臭虫活动的居室,对行李家具等物品的迁移,务必严格检查,并作处理,以防止臭虫的带出、带入而造成播散。

5. 热蒸汽处理:采用蒸汽喷射器可疑有效杀死各阶段的臭虫。高温蒸汽不仅可以处理表面的臭虫,还可以渗入缝隙处理臭虫滋生地。蒸汽处理对床垫、沙发垫及各种家具钢管、缝隙特别有效,但不具备长效杀虫作用。

(三)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用的化学药物大多是施放在室内家居场所,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故必须选择适低毒、低气味的卫生级杀虫剂。化学防治应注意两点:首先,喷药时候一定要戴上活性炭口罩、手套,并且喷药要十分钟之内完成,以免中毒;第二,收藏好房间内的食物、饮水及各类器具。

具体方法:将50%倍硫磷浓乳液用水稀释50倍,成乳白色的1%倍硫磷药液,用毛笔蘸取,涂于有臭虫的缝隙中。侵害轻的,涂在有臭虫的缝隙中;侵害严重的,对室内家具、门窗、踏脚板等缝隙,需全面处理。旅馆、浴室、集体宿舍等场所,只要一处查见,同室床铺、物件需全面处理。涂药前,要先擦去灰尘,以防药剂随灰尘飘移。涂药后要晾干几小时。涂药宜选晴天进行,同时晒洗衣被,尽可能做到一处不漏。

   什么时候除臭虫最好呢?因为臭虫比较容易复发,选择灭臭虫的时机不对的话,反而会加重臭虫危害,扩大侵害范围。入秋后,当气温低于15度时,臭虫停止产卵。这时基本上第一次杀臭虫,就能把臭虫杀除,再隔十天进行第二次杀虫,就能把剩余孵化的臭虫杀除掉,基本只要进行两次,臭虫就会灭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370-683774.html

上一篇:使人迷惑的“组学”(The 'Ome Puzzle)
下一篇:下雪了,凑个热闹发些图
收藏 IP: 210.75.207.*| 热度|

4 吕喆 刘洋 陈冬生 徐大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5 0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