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捷登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djaden

博文

谈谈科学研究 精选

已有 7802 次阅读 2017-5-31 09:06 |个人分类:美捷登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捷登:陈馨馨

六年前,当别人与我谈论科学研究时,我的脑海飘着一幅幅枯燥的画面,我的内心充满着百般排斥,我很明确地告诉自己那不是我今后想过的生活。然而,人生的奇妙之处就是,它不按我们的想法出牌,甚至是逆着我们的想法出牌。也就是说,在五年前的某一天,我不得不开始接触科学研究。那时,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它相处,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在科研的道路上,我是一张白纸,我也反复问自己真的要做科研吗?做科研有意义与价值吗?听说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不是真正做出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挣扎后,我决定让一切从头开始。我开始学习基础实验技术如提取RNA、合成cDNA、普通PCR、实时定量PCR、蛋白印迹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程序,或者虽然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是一样的,但是,每天的生活并不枯燥,因为每一次的实践过程或实践结果都充斥着惊喜或者惊吓。后来,为了避免遇到惊吓,我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调整与改进自己,渐渐地,懂得与它相处,渐渐地,发现它的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果真如此。有了兴趣,遇到不懂的知识就会即刻弥补;有了兴趣,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就会努力加强;有了兴趣,就会费尽心思研究它,心甘情愿付出;有了兴趣,不再在意别人眼中的它,因为乐在其中。在兴趣的引导下,从课题的设计、实践,到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成果的呈现等过程,就不再如想象中的那般困难了,遇到问题也不再容易退缩了。

那么,有了兴趣就可以做好科研吗?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段话后,才体会到兴趣只是做好科研的一部分。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

Morethan anything else, one must still have ingredients of his or her own: curiosityto explore the unknown; passion to experiment on new avenues, daringto go off the beaten paths; and a lot of perseverance to overcome the manysmall and large hurdles of everyday life in a lab.”(摘自 《Thesingle-step method of RNA isolation by acid guanidiniumthiocyanate-phenol-chloroform extraction: twenty-something years on》 )

作者认为,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需具备四项元素: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对新领域的实践激情、另辟蹊径的勇气、不断克服困难的毅力。我是这样理解这段话的。因好奇心而心生敏锐,因好奇心而主动探索未知,因好奇心而不断拥有新的发现,从而为新事物的发现提供可能,为创造力的产生提供一种来源;因激情而拥有正面思维,因激情而能克服研究道路中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激情而能长途跋涉,从而可将那些既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因勇气而能在艰难处做出不计代价的选择,因勇气而能坚持己见,因勇气而能承受各种压力与质疑,从而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可能;因毅力而能坚持重复,因毅力而能做到精专,因毅力而能不轻易放弃,从而可以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持久,最终独树一帜。

可见,这四项元素对于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但是,想要拥有它们,谈何容易呢?毕竟,每个人的先天因素不同,或许有人先天条件中具备了其中2、3项,但是,如果要求他们通过后天学习而具备其它因素,对他们来说确实很难实现。对此,我认为不必强求,不必刻意追求。我们应该顺应自己的先天属性,从中寻找适合自己并能与科研契合的点,以此为切入点迈进科学研究的轨道,然后,在研究道路中不断地调适自己,不断探索与改进自己,而后,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头看过往的经历,比较过往与如今的自己,突然间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已拥有了这些元素。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吧。

如果我们想要真真切切地做好科研,除了如上提到作为优秀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元素外,还需要什么呢?那就是外在因素了。首先,需要拥有经得起折腾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是由一项项证实想法的实验组成的,没有实践,谁也不知道想法正确与否。在付诸实践时,就涉及到试剂与耗材的购买、实验所需设备的应用、研究者的实验操作、研究成果的呈现等,它们的实现都是以金钱的支持为前提,而且这个金钱的支持需要明显超出我们的预算。因为每一个项目的实践都是一种想法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很有可能导致更多金钱的付出,此时,为了更好与更快地解决问题,为了避免遇到问题时产生畏缩的心理,那么,远超出预算的金钱就是我们遇到问题时的坚实后盾,它可以使我们无后顾之忧地大胆尝试。其次,需要被国内外认可的研究设备。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莫过于研究者的实验操作。为了保证研究者从事的研究的准确定性以及研究结果的被认可,那么,它的前提就是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设备是被认可的。再次,需要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的氛围。在研究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研究者本人对从事的研究最了解,也最知道自己的研究项目该如何进行,这样的情况,难免给人留下只需靠自己就可以完成的暗示。然而,并非完全正确。因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环境,可以带给我们太多无形的事物了。深处其中,我们耳濡目染优秀的研究者与研究项目;深处其中,我们潜移默化接受优秀的思想,开拓我们的思维与视野;深处其中,我们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不敢马虎与怠慢;深处其中,研究过程中陷入困境时,不易感到孤独无助。最后,需要良好的资源。每一个想法在着手之前,我们需要查阅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每一次遇到问题时,我们除了独立思考外,还需要与他人交流,需要查阅相关的报道以寻找到突破口;每一次获得实验数据与研究结果时,我们需要查阅相关的研究以完美解释我们的研究结果。这些都需要有网络资源与人脉资源的支撑。

如上所述,我们体会到想要顺利地完成科研项目,就需具备许多的元素,然而,在众多因素的支撑下,科学研究的道路也只是相对平坦,想要脚踏实地做好科学研究确实相当不易。不仅如此,科研还具有一些让人却步的缺点,比如:在探索科研答案的道路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易出成果;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每次用尽心思做出的研究结果,终究在研究道路上只是向前跨进一小步;需研究者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者的付出未必能得到实际上的回报;研究结果发表周期相对较长,研究结果具有滞后性。

有如此弊端,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做科研呢?

因为,如果以诚待它,就会发现它的独特魅力。比如:它永远具有神秘感,因为永远存在未知;它具有不可预测性,促使保持对它的兴趣;对它,没有实践,就不知道答案,而且当找到答案时,它只提供部分答案,从而促使追随它;给你的答案经常超出你的认知,不断地给予惊喜或者惊吓;它的答案客观存在,它坚守提供答案的规则,它不偏袒任何人;在与它相处的过程中,不得不不断地完善自身,从而遇见一位更优秀的自己。

因为,它具有意义与价值。立足于科研界,正是一个个不起眼的研究思路、研究结果以及一个个经典的研究方法,促使涌现新的研究结果;正是一个个研究结果的沉淀与累积,促使逐步提升认识水平,为更大的新发现提供肥沃的土壤;正是一个个不同的研究结果的存在,促使探索真正的研究答案,从而不断靠近真理;正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坚持与大胆尝试,逐步带动与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后,进一步推动科研向越高的层次发展,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立足于国家,正是一项项科研项目的实施,而增强国家的创造力与竞争力,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科教兴国,也正是一个个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不断地刷新国民的认知,间接地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立足于个人,正是一次次想法的实践,而不断开拓个人思维的宽度与深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与完善自身,最终遇见具有更强综合素质的自己。

综上所述,科研对研究者提出了高要求,科研对研究者所处的研究环境提出了高要求,科研还坦诚地告诉我们它具有种种让人望而却步的缺点,但是,科研它不畏惧,不畏惧会被抛弃与忘却,因为它有足够的自信心,它相信总有那么一些惺惺相惜者愿意与敢于追随它,它相信自身的魅力与价值。

--------------------------------------

本文由美捷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美捷登科学网博客,并附美捷登微信二维码

1.近期免费在线讲座报名 6

2.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medjade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824-1056759.html

上一篇:肝脏大小昼夜有差别
下一篇:人类基因组序列与健康数据的紧密联系将带给临床医学巨大改变
收藏 IP: 59.173.227.*| 热度|

21 王从彦 张冠阳 陈冬生 杨顺楷 李久煊 晏成和 张显 徐荣 姚伟 谢蜀生 彭真明 陆泽橼 王选策 sijin20120 ericmapes CharlesWan qx12 lrx zjzhaokeqin zhangxiangtong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