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从生态角度看汶川大地震

已有 5061 次阅读 2008-6-12 01:11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从生态角度看汶川大地震
蒋高明 本文于2008年6月11日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有删减
 
汶川大地震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地震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天灾”,怪不到人头上。对间接影响,我们更关注的是大西南这几十年来“雨后春笋”般的大型水电坝,在地震面前果真“固若金汤”吗?地震灾难中的“人祸”成分,至少从中小学校舍纷纷倒塌中就暴露出来了,那是“偷工减料”造成的严重后果。针对大型水坝建设,我们需要理智地听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反对者的声音。
 
2005年5月22日,笔者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环评风暴能否救怒江?》,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一些挺坝人士的激励反对,其中不乏人身攻击。我虽不是学地质的,但一些知识是一些地质专家告诉我的,认为他们的意见有道理,就写进文章里去了。我当时反对建立怒江大坝的第一条理由就是,怒江“地质结构复杂,峡谷两侧为新生山体,且多处于地震断裂带上,岩石圈不稳定,易诱发滑坡和地震”。针对这个担忧,水电专家水博先生的反驳观点原文如下: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蒋先生的理由:其一,很多反水坝的宣传都把地震和滑坡做为反对修建水坝的论据,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偏见。就人类现有对地震的研究水平来看,人们总能够通过地质勘探让坝址避开地震的断裂带。工程的抗震能力也是现代水电工程的一个重要科学分支,每个工程的修建都必须达到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实际上现代人类建筑的摩天大楼要比水坝的抗震难度大的多,现代人们既然可以在东京、洛杉矶这样的地震高发区放心地建设大楼,就根本用不着担心水坝的抗震能力。就现有的工程技术水平而言,只要正确地认识到了地震的强度,人们完全可以采用相应技术手段解决水坝的抗震问题。根本不存在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危言耸听的危险。
 
当然,关于大坝对地震的影响,我们应该承认水库蓄水以后确实会引起一些地震的发生。但是,不要把这些说成是水坝的罪过。水坝蓄水只是引发或者说诱发地震,而不是造成地震。辩证的看水坝诱发地震不仅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好事。因为地震的强度取决于地下能量的积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地震的能量提前释放,一般来说是会起到把大地震分解成多个小地震的作用。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的观测也是如此,很多水库建成以后都会诱发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往往都是震级很小,次数频繁。现在很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水库诱发地震对于减小地震灾害的积极作用。(以下为水博反驳蒋文的其它理由,限于篇幅,不再摘录)”。
 
2008年5月12日,里氏8.0级的大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小县一下子揪住了全世界人们的心。让我们重新回到2005年的那场争论。大型水坝在大地震中的表现,看来并不像水电专家估计得那样乐观,而是相当严重。那么,从生态的角度,我们应当怎样反思这次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呢?
 
大地震爆发,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地震专家声称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无法做到准确预测。可见,大自然存在着人类不可抵抗的力量。即使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美国,在地震、洪水、海啸、雪灾、火灾、沙尘暴面前也无能为力。我们必须承认人类不如大自然厉害,在改造自然方面,人类不总是赢家。经济发展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而不能过分相信技术的力量。这是其一。
 
关于水坝安全问题,尽管各家媒体对病险水库统计数字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地震对水库安全造成很大影响,一旦发生溃坝,会引发新的灾难。地震灾区为高山峡谷带,地震发生后,除形成堰塞湖外,还引起库堤开裂受损,附属设施遭破坏,水库排水不畅。震后水利部门即令各地排查险情,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除四川外,重庆、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8省(市)有523座水库受到震损,出险603处;堤防受震损366处、总长度280公里。尽管水坝工程可以像“摩天大楼”那样抵抗八级以上地震,但自然山体尤其经过深水浸泡后的山体却做不到,下游民房在洪水面前更“不堪一击”。在地质结构本身脆弱的地震带上,头顶着众多的“水定时炸弹”,不能不使人悬心。这是其二。
 
在中国的十大生态系统中,有八类(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稀树疏林、草原、荒漠、高寒草甸、苔原、红树林)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分布区,对于这些自然生态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经济迅速发展给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区域,带来了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东南半壁江山难以见到昔日的“小桥、流水、人家”;湖泊富营养化、海水赤潮是大江南难以根治的两大“毒瘤”。少数民族在物质上的需求(但精神需求很丰富,他们比城里人的幸福指数照样不差)很低,当然笔者不是鼓励他们落后,但是他们较低的物质需求恰好满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丽的大西南江河流淌了几千万年,为了能源需求,我们是否要牺牲掉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是其三。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长江上游地区。地震诱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防疫过程中大量使用消毒剂、灭菌剂,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直接威胁到江河环境和群众饮用水安全。水坝建设本身就使洄游生物不能完成正常的繁殖过程,造成一些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灭绝;使淹没区陆生生物岛屿化,阻断了基因交流;更直接的破坏是,一些物种被淹没在水下。在地震带上建造一连串的水坝更加重了上述生态灾难。可能有人认为消失几个物种无碍大局,但是,当物种在人类经济热潮中一个一个消失之后,下一个消失的将是人类本身。保护脆弱的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这代人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环境问题。这是其四。
 
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造成国家能源越来越紧缺。其实,在能源策略上,如果“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能源开发还有更多的空间。以农村为例,农民舍弃了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追求高消费,给能源短缺造成更大缺口。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使用廉价的电炉做饭,使用压缩机空调制冷,而大量富裕的秸秆资源在田间地头被焚烧。一方面煤炭、电力紧张,另一方面好端端的生物质能源又没有开发,白白烧掉,造成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对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城市垃圾能利用,如果给予像煤电和水电那样高度的重视,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定能减少西南水电压力,拯救一些自然生态系统,并从地震带上永久摘除那些“水定时炸弹”。能源安全必须摈弃部门之见,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科学解决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这是其五。
 
痛定思痛,大地震带来了种种灾难和安全隐患,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自然面前的人类行为,当务之急要考虑大地震对水坝影响的各种补救措施。“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北加州拟建核电站,地质学家后来发现那个地方有活动断层,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但发现的时候已投了几亿美元,但美国政府还是立即叫停了该工程,避免了重大损失。与此相反,印度某个地方也有断层,也曾发生过地震,但当局根本不听专家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偏要在那里建水坝。后来,那里果然发生了大地震,水坝受到了严重损坏。对于依然处在地震带上的西南大型水电建设,是否考虑停建或缓建?这是其六。
 
在西南地区如此密集、大规模地开发水电,本次大地震可能给我们很好地上了一课。在工程环评时,必须对水坝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危坝去留问题上要关注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总之,水坝建设既要考虑经济发展,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考虑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8703.html

上一篇:震区家园重建应考虑沼气入农户
下一篇:必须高度关注乡村生态退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