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专访:北京技术交易迈近700亿元的思考

已有 2872 次阅读 2010-9-28 15:27 |个人分类:技术转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技术转移, 科技资源, 北京技术市场, 官产学研合作, 创新型城市

——专访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发表时间:2007年6月 经本人审阅)
来源:《科技潮》2007 年第6期
本刊记者陈治光
1991年,22亿元;1994年,37亿元;2000年,140亿元;2006年,697亿元。透过这一组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北京技术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多大贡献?政府在北京技术市场的形成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2006年的2个数字
“有两个数字非常重要,38.35%2.18%。”日前,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反复强调这两个百分数。前者是指北京200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697.3亿元)占当年全国技术合同总成交额(1818.2亿元)的比,后者是指北京2006年技术合同额经核定的技术性收入(168.68亿元)占当年北京生产总值GDP7720.3亿元)的比。林耕表示,2.18%并非小数字,作为技术服务性的收入竞占了GDP1/50
在谈到2006年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情况时,林耕介绍,首先,2006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持续、快速地增长,全年成交技术合同51575项,比上年增长37.51%;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比上年增长60.54%。全年技术流向呈“四五一”格局:流向本市技术占成交总额的38.92%;流向外省市占46.65%;技术出口占14.43%
其次,贯彻落实技术市场优惠政策取得成效。2006年,共有6146家技术卖方机构,51575项技术合同享受优惠政策,优惠达40多亿元。这些资金用来给研发人员、技术转移服务人员额外的奖励。另外,对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减免税的优惠。
林耕进一步向记者分析了697.33亿元的构成,从2006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构成可以看出,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发明专利(17.33亿元)与实用新型(18.36亿元)首次呈“五五”格局;技术交易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成交额310.56亿元),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新材料及其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中关村科技园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成交额478.35亿元,占成交总额的68.60%;广东省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3年居第一位,浙江省跃居第二,上海市居第三位,河南省跃居第五位;企业是技术的主要卖方和买方;大兴、房山、海淀和朝阳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
为国家创新型战略服务
目前,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北京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林耕表示,这个问题很关键。北京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要起到“引领技术创新”的作用,立足北京,辐射全国。
立足北京,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林耕表示,去年在一次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市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善璐提出,北京的技术市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北京的技术创新、城市建设有“举轻若重”的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的建设。林耕认为,从促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来看,首先体现在技术性服务收入对GDP的贡献。
其次是北京技术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五”期间,北京技术市场中,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41%;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28.45%2005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总成交额的83%;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总成交额的75%。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已经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和引进的主体。北京企业通过引进专利或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研发,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林耕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20002004年,该公司作为技术买方,先后从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购买了“关于解决药酒沉淀及缩短药酒存期的研究”等4项专利技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购买了生物新品种“中药二类新药清脑宣窍滴丸开发研究”,并购买技术秘密46项;到2004年,该公司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专利技术近20项,国家专有技术10余项;2005年,同仁堂集团作为技术卖方,共输出技术11项,合同成交额342万元。
第三,北京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北京研发产业的发展。2005年,北京研发产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两类行业实现增加值341.8亿元,占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的7%
第四,促进专利技术交易量快速增长。近年来北京专利技术交易量呈逐年递增之势。从2000年的69项,合同成交额0.2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11项,合同成交额35.74亿元。专利技术交易量日益增加,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同时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增长。
第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大幅度增长。2001年北京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20亿元,2006年达到了100亿元。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的技术出口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二号机组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18.11亿元,是技术集成式的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显示出北京已经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接国际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
服务全国,带动兄弟省市协同发展
接着,林耕介绍说,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北京雄厚的科技资源也是全国的科技资源,北京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进而为全国提供技术转移服务。
近年来,北京与各省市和地区的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移。2005年,由北京联手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山东等7省市区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联盟成员围绕技术转移、信息交换、人才培养等开展全面合作。“十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18亿元,占到外省市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近三分之一。
首都技术服务全国,带动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01年以来,北京技术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逐年递增。2006年,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25965项,成交额325.30亿元,比上年增长67.47%;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有16个省市。流向广东省技术2463项,成交额42.70亿元,居首位。流向外省市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交通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全国各地吸纳北京技术的多少,可以说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技术的需求越强烈。例如,2006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跃居第二、三位,浙江省吸纳北京的技术成交额达20.49亿元,上海市达到19.31亿元。中央提出“中部崛起”后,2006年河南吸纳北京技术1265项,成交额达18.64亿元,居第五位。
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近年来,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政府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呢?林耕强调说:“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技术市场体系和落实优惠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策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一系列加强科技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北京也有一整套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200271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简称:《条例》),《条例》是行政关系和民事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地方性法规,对加强北京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意义重大。林耕用了“促进、保障、规范、引领”8个字总结了《条例》对北京技术市场的作用。另外,还有《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统计管理办法》等,《北京市技术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也正在拟定中。
其次是技术市场体系。包括北京技术市场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北京技术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另外,落实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方面,包括所得税、营业税和技术交易奖酬金三方面。
2007年,实现交易额850亿元
林耕表示,北京技术市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艰巨的。技术市场要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作用,配置资源、整合资源,争取完成“十一五”期末北京技术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的目标。2007年,北京技术市场要围绕北京市科委的工作部署,转变工作方式,明确工作方向,注重提高技术交易质量,实现全年技术交易额850亿元。
一是提高技术交易质量。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把技术转移作为技术市场的基本职能,围绕重点开展工作,积极倡导实施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
二是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落实、完善《条例》配套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技术合同审查责任制,规范审查程序。规范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和使用。
三是加强中介机构建设。扩大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关注范围,不断地发现和推荐典型机构,促进北京技术市场发展。
四是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积极为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做好服务,促进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环渤海地区的技术转移合作。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资源的优势,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北京技术成果的辐射和扩散。
 
·对话·
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一个品牌
 
记者:作为政府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一项表彰奖励活动,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起到哪些作用?
林耕:每年组织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金桥奖不断地推出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典型项目,可以起到引领、规范、促进技术市场的作用。这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金桥奖对推进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尤其是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一个品牌。
记者:金桥奖成立10多年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林耕:到今年,金桥奖已经成立16年。从1991年的第一届开始没有中断过,每两年一届。金桥奖一开始是政府性质的奖项,前几届颁发的奖状都是盖市政府的章的。
2003年开始,每年一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记者:近几年金桥奖推出了哪些有影响的典型?
林耕:2003年第七届时,我们重点推出了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第八届,重点推出了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第九届,重点推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这些单位现在在业内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记者:第十届金桥奖除评出一二三等奖外,还推出了“十大技术转移服务之星”、“十大技术成果转化之星”和“十大技术经营人才之星”,这是基于什么条件评出的?
林耕:这是我们根据这些单位、个人和项目几年来在技术市场中的表现综合评定的。
记者:金桥奖推出这些“明星”收费吗?
林耕:我们的评奖没有给企业或个人曾加任何负担,不收费,且评奖程序公开、公正、透明。
记者:金桥奖的未来设想是什么?
林耕:以后,我们还要坚持做好金桥奖的组织工作,挖掘典型,宣传典型。首先是进一步鼓励技术转移;其次是评奖质量还要提高,获奖的单位要能经得住业内人士的质疑。另外还要不断提高获奖的门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367834.html

上一篇:专访:北京企业近水楼台不得月
下一篇:专访:京闽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收藏 IP: 124.64.98.*|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