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真菌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crofungi 菌物物语

博文

毛头鬼伞(狗尿苔)

已有 38341 次阅读 2012-10-31 21:05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污染, 蘑菇, 真菌, 杂菌

 

 

 

 

 

 

很早就见过鬼伞,这玩意在我们老家叫做“狗尿苔”,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对随地小便的人开玩笑说:你尿的地方,明儿就出狗尿苔了。

在夏季里,经常是雨后的草地上或阴暗潮湿的树桩下经常会有鬼伞出现的,它们的寿命很短,通常还未等太阳爬上树梢,就融化了,黑黑的像淋了墨汁一样顺着撕裂的菌盖滴到地上,小时候见到的大多数也有事黑不拉几已经溶解成墨汁状的样子,因此,我们一帮小孩也很少对它们感兴趣的。

一直到研究生,才真正了解到某些鬼伞原还可以吃,例如商品名叫鸡腿菇,学名叫做毛头鬼伞的。第一真正吃鸡腿菇也还是在前不久,火锅,一起吃的有金针菇,香菇,木耳,鸡腿菇,杏鲍菇,总体感觉鸡腿菇的口感不如杏鲍菇结实,味道也不怎么鲜美,可能是我们吃的质量一般吧,抑或是吃法不对。

上周和龙哥去双孢蘑菇的栽培基地游玩,在一个老乡的菇棚里发现有不少毛头鬼伞。呵呵,可怜老乡了,被这么多鬼伞污染,鬼伞可以靠空气、水流等多种介质传播孢子,待孢子落在事宜的环境下就能萌发生长,整个生命周期很短,菌丝的生长速度远远大于平菇,草菇,双胞蘑菇等,二十到一个月就能完成一个生活史,相比双胞蘑菇从制种到出菇三个月是很短很短的,在这样的时间段里鬼伞可以在适宜菇棚里循环生长几个周期了。

老乡菇棚里如此多的鬼伞,分析原因应该是草料二次发酵不彻底导致。虽说少量的这种东西对双孢蘑菇的生产造不成大的损失,但如果扩散下去,还是很危险的,况且它们还会竞争利用蘑菇的养料。老乡的蘑菇专拣和我们都一直建议,趁这些鬼伞妹妹有自溶、开伞的时候,一个个的将他们摘除,远远的丢离菇棚,防止扩散。

在我们著作的《中国菇业大典》里有对这种杂菌的详细介绍【1】:

鬼伞又名狗屎苔、野蘑菇等,是春、夏季和初秋发生于双孢蘑菇、草菇、平菇等菇菌的粪草培养料上的一种常见竞争性杂菌,与菇菌争夺养分和水分,轻者影响菇菌菌丝生长,重则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鬼伞菌丝生长初期不易察觉,蘑菇播种7~15d后即出现鬼伞为害,为害草菇的时间则更早些。由于鬼伞菌生长速度比蘑菇、平菇生长要快得多,因此会大量争夺培养料中的水分和养分,直接影响菇菌正常生长。当鬼伞菌子实体长出料面后,即可看到灰黑色小型伞菌。由于发育速度快,小型伞菌长出后12~24h即溶化并流出墨汁状液体,不久即腐烂发臭。农村夏秋季节雨后的草堆上也常有发生,太阳照射后即溶化腐烂。

鬼伞的常见种类主要有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 (Mull.ex Fr.)Gray]、墨汁鬼伞[C. atramentarius (Bull.)Fr.]、粪鬼伞[C. sterquilinus Fr.]、晶粒鬼伞[C. micaceus (Bull.)Fr.]等,均隶属鬼伞属。鬼伞菌菌丝白色,有隔膜和分枝;子实体早期白色,很快变黑色化;担孢子黑色,椭圆形。这几种鬼伞菌子实体主要区别为:毛头鬼伞菌盖初期圆柱形,表面有白色鳞片,后呈钟形;墨汁鬼伞子实体丛生锥形,早期白色,后为铅灰色,菌柄白色细长,中空,脆;粪鬼伞初期圆柱形、白色,有鳞片,后变圆锥形、灰色,中部浅褐色;晶粒鬼伞初为锥形、白色,表面有发亮的晶粒,菌伞不久即呈开裂状。以上在成熟后期均变黑腐烂消解。

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生活于有机质及植物残体上。担孢子随气流、肥料传播。培养料不新鲜或发酵不彻底、氮肥含量过高、高温高湿均有利鬼伞菌的发生。鬼伞菌抗性极强,在pH值 4~10时均能生长,属顽固性杂菌之一。鬼伞菌开伞前可食用,毛头鬼伞其商品名即为鸡腿菇,目前已有商业规模栽培。

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1)选用新鲜培养料,并注意发酵规范、彻底2)注意培养料碳、氮比合理,含水量不宜过高3菇床一旦发出鬼伞,应在开伞前拔除,以防开伞后担孢子传播。

1】罗信昌 陈士瑜等,2010. 《中国菇业大典》,清华大学出版社,pp1798-1799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092-628046.html

上一篇:美丽的狮子山——喜热灵芝 Ganoderma calidophilum
下一篇:采蘑菇小记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7 戎可 杨月琴 刘旭霞 鲍海飞 屈林 张珑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