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趣作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fusheng 科教遐想 抛砖引玉 随拍杂谈 写真生活

博文

一帧一字品红楼 3似曾相识画图中

已有 3171 次阅读 2010-9-6 17:3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清明上河图, 细品红楼, 黛玉进京

 曹雪芹用了很长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林黛玉沿大运河从扬州到达京都后,进住荣国府拜见贾母的过程: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 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 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 皆雕梁画栋, 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新版《红楼梦》也充分调动影视手段展现了这一过程,让我们看到康乾盛世这个一品大员官邸的豪华与气派。当一帧帧画面在眼前闪过时,我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在那幅画中见过相似的场景。细细想来,好像是清代的《清明上河图》,上网一查,果然不差。

 原来,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真实地描绘出北宋汴京城一角的城市风情,取名《上河图》。皇帝看后,龙颜大悦,在画名前加上“清明”二字,以标榜天下太平、清朗乾坤。此后,这幅画就叫做《清明上河图》了。

 由于这幅画“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中国通史(彩图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历代画家临摹、仿作者不乏其人。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最著名的是以下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作者张择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第二个版本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重新创作的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被称为仇英仿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第三个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集各家所长,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成为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新版《红楼梦》用一连串生动的画面将我们再一次带进《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和曹雪芹《红楼梦》所描绘的康乾之际繁华阜盛的社会生活情态之中,让我们去揣摩那些发生在当时顶级的豪宅大院中的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



宋本清明上河图

 



仇本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001







清明上河图002

 




清明上河图003

 






清明上河图004

 





清明上河图0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2299-359958.html

上一篇:一帧一字品红楼 2好未必了,了未必好
下一篇:一帧一字品红楼 4护官符与应县木塔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