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志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yselfyu yuguozhich@hotmail.com

博文

免疫学走向荒野——浅说生态免疫学

已有 4110 次阅读 2013-5-12 15:56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态哲学奠基者赫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其论文集《哲学走向荒野》的开篇呼吁哲学家应该多关心一下生态和环境方面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免疫学家也呼吁免疫学走向荒野。

 

在200多年前人们对免疫学还一无所知的时候,詹纳医生(Edward Jenner)就为人们接种牛痘成功地预防了天花。后来科学家逐渐阐明了免疫反应的重要机理,而时至今日多数研究免疫的科学家们任然夜以继日地呆在实验室里研究那些未被发现的信号通路和免疫机理。后来有人开始研究免疫系统在自然中的实际效力。

 

尽管生物体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但是自然界中某些生物个体任然不能应对病原物的感染,轻者致病,重者死亡。而同样的情况下,同样的生物个体则很少被感染,或者是几乎不会被感染。例如统计表明,老年人感染H7N9病毒感染的几率更高,而青年人感染的几率则更低。另外,同种昆虫,生活在高温下感染某种病原物的死亡率要比在低温下感染同种病原物的死亡率要低得多。吃高蛋白食物的昆虫比吃低蛋白食物的昆虫更能抗病原物的感染。年龄、环境条件、食物的不同,使得拥有同一套免疫系统的生物在相同的感染中,最终有不同的结果。

 

在1996年的一期TREE上,Sheldon和Verhulst首次提出了生态免疫学(Ecological Immunology, 另一写法是:Ecoimmunology)这一概念,随后Rolff等分别以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对研究对象的生态免疫学作了相关综述。随后在2009年的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和2011年的FunctionalEcology两本著名期刊的第一期中相关研究方向的著名学者分别做了特邀综述,并对免疫生态学这一学科作了新的解释和定义。生态免疫学研究是建立在“Trade-off”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生态因子、种内竞争、种群遗传学、寄主与寄生生物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免疫系统的代价选择和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生态免疫学研究者倾向于将寄主生物的免疫系统看成是一个“黑箱 (Black Box)”,将各种生物因素或者是非生物因素看成是对这个“黑箱系统”的“信号输入”,而“信号输出”的检验就是系统防御的多样性、免疫路径的差异、免疫与生活史的平衡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免疫调节。

 

生态免疫学目前衍生出了一些分支研究方向:如营养免疫学(nutritional immunology)、野外免疫学(wild immunology)、社会免疫学(social Immunology)、行为免疫学(behavioral immunology)等。

 

我国学者纯粹从事生态免疫学研究的可能不多。但是目前也有很多人做出了漂亮的成果。如中科院动物所的王德华研究员关于布氏田鼠繁殖投入与免疫研究,康乐院士关于飞蝗散居型和群居性对真菌免疫差异的研究,该研究将基因组学和生态免疫学成功结合起来,这也是生态免疫发展的另一趋势。海洋所的宋林生研究员在贝类的免疫致敏效应方面也有所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0284-689175.html

上一篇: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下一篇:误入歧途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奠基者——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
收藏 IP: 218.64.17.*| 热度|

3 陈熠 谢蜀生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