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嗅觉研究争议(一):化学感受物质是否直接与嗅觉受体结合?
昆虫的嗅觉感受和哺乳动物嗅觉感受有所不同。昆虫的化学感受主要部位位于头部类似于天线状的触角,但是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的形态不同,此外一些昆虫(如果蝇)的翅外缘,足末端也存在化学感受位点。
昆虫的触角上有许多纤毛状或者棒状或者其它类型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不仅负责化学感受,部分还负责温度、湿度的感受。化学感受器的特征是表面分布有数量不一的小孔,供气味物质通过进入感受器内。化学感受器内部是淋巴液围着的嗅觉神经元,淋巴液中还存在与气味物质结合的蛋白,被称为气味结合蛋白,目前气味结合蛋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气味结合蛋白,而另一种则特异性结合雌性信息素,被称为性信息素结合蛋白。
气味物质如蛾类昆虫的信息素多为长链的疏水物质,不能穿过淋巴液与受体结合,便先与气味结合蛋白结合,然后再由气味结合蛋白转运至嗅觉受体,使嗅觉受体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然而问题是这个动作电位是由气味物质与嗅觉受体作用产生的呢,还是由气味结合蛋白与嗅觉受体结合产生的呢?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Dean Smith发现果蝇的信息素cVA与信息素结合蛋白LUSH结合后改变LUSH的结构,变构的LUSH和一个膜蛋白SNMP共同作用激发了嗅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该研究发现,LUSH蛋白上有两个位点决定整个蛋白质的功能,即第121号苯丙氨酸和118号天冬氨酸,其中121号氨基酸的大小决定嗅觉神经元动作电位高低。118号天冬氨酸与87号赖氨酸形成盐桥,使LUSH失活,而当盐桥被打断后LUSH的构象和与cVA结合时的LUSH并无两样,因此cVA可能发挥了打断118号氨基酸与87号氨基酸之间的盐桥的作用。
然而这一实例是普遍现象呢,还是特殊现象?。昆虫在感受普通气味时是否着经过这种途径呢?还是是气味物质直接与受体结合?此外还需要其他膜蛋白参与么?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找到目标基因,然后敲除恢复验证,纯化蛋白,解析结构,找到作用位点。显然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玩的。
参考文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