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和环境问题探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wd99

博文

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带来的九大问题

已有 3023 次阅读 2019-1-4 20:28 |个人分类:货币漫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带来的九大问题

1995年以后,我国央行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带来的问题更多[1]。主要包括九个方面:

1)、发行的人民币与央行储备的外汇是一一对应的,人民币实际成了西方货币的欠条或代用券。这与过去西方国家依据黄金发行货币,货币成了黄金欠条,是类似的。这等于交出了货币主权,尤其是货币发行主权。

2)、由于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的人民币也不断增加,要求对应的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因而央行储备的外汇,作为人民币发行依据,是不能使用的,如果使用了,就意味着要收回与之对应的人民币,就是使市场上的人民币减少。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贸易逆差时,也就是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时,进口企业必然拿人民币通过商业银行到央行兑换外汇用于进口物资,将人民币现钞交回央行,外汇被用来购买国外的物资了,但是,市场上的基础货币与央行储备的外汇一同减少,就会产生严重通货紧缩。萨缪尔森在《宏观经济学》[2](p157)中指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货币本身,而是因为它可以买到东西。……即使我们选择把货币储存起啦,它的价值也仅仅在于我们以后能够花掉它。如果一直依据外汇储备发钞,就等于拿财富换回的西方货币都是不能使用的,只能储备在手,或购买利率仅为0.26%的美国国债,等于免费将外汇借给美国使用,从而等于免费将发行的人民币交给西方,让他们购买我们的工厂或产品。我国依据外汇储备发行的基础货币最多时约27万亿,都免费交给了西方。对物价有影响的货币还包括衍生货币,就是银行的存款,他们是通过贷款不断衍生进入市场的,持有者必须用资产做抵押才能贷款得到,由于西方免费获得了27万亿基础货币,可以控制很大部分资产用于抵押贷款,因而很大部分衍生货币也就给了西方资本家。

3)、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增发货币,必须不断增加外汇储备才能增发货币。随着经济发展,必须不断拿物资换外汇,向西方单向供应工业消费品,我们的资源随产品出口而大量流失,优质资源就会逐渐趋于枯竭。据国务院2011年公布的文件[3],我国已经有69座城市资源枯竭了,需要国家资助转型发展了。这造成我国矿产资源价格猛涨5-10倍,带来物价大涨。我们的很多社会问题,都与物价飞涨相关。例如,最近几年政府为社保资金头痛不已,不断放风,要延长退休年龄。其内在原因,就是2030年前,我国工资很低,月收入在30年前仅100元,上交的退休金仅几元钱,经过这么多年的物价飞涨,当时上交的退休金,远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导致退休金缺口巨大。

4)、在市场经济下,我们的经济资源实际是通过货币来进行控制的,我们的大部分货币都给了西方,导致经济资源很大部分被西方控制。因此,所谓的私有化,其实质就是外资化。我国改革开放开始阶段的私有化进展很慢,到九十年代中期,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还占95%以上,但此后,我国央行每年提供1-2万多亿人民币现金换给外国资本家搞私有化,才真正推动了私有化。按照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公有制企业比例直线下降,目前产值已低于10%,雇佣劳动力仅占3%,实际等于免费将我们的资产和经济资源交给外国资本家,产出大都归美国和西方。由于美国资本家控制了产业链的关键部分,拿走了所控制产业的大部分利润。造成的后果是,我们有巨大生产能力,却积累少,消费少,人均消费量甚至低于世界的一半。虽然现在我们的工业生产能力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高于美国历史最高年份10倍左右,例如,钢材产量11.25亿吨,超过美国10倍,水泥产量24亿吨,是美国的30倍,各种工业消费品按人均都比不搞生产的美国高百倍以上,更是美国大规模建设时代生产量的100倍左右,但基础设施如铁路和机场等建设速度仅是当时美国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甚至低于我国前30年工业从0开始时期。而美国和西方已经不搞工业消费品生产,消费水平比中国高十倍以上,过上了不劳而获的生活。美国的所谓国民产值,85%是国内服务业的增值,大都是低价进口商品,高价零售的差价,也就是零售服务中的劳动。哈佛大学弗格森教授总结为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中美国[4]。我们的人均产出高达8000多美元,但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美元,大部分产出都被西方拿走。

5)、按照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的实际操作过程,央行有两种方式向市场投放人民币。第一种是国内企业出口物资到国外赚到西方货币,再拿西方货币到央行兑换增发的人民币,这种情况也可视为外资拿西方货币到央行兑换增发的人民币,到国内市场购买产品;在这种方式下,国内市场上物资减少了,货币反而增多,从而在两方面推动物价上涨;另一种是外资拿外汇到国内通过商业银行从央行那里兑换到增发的人民币,用于国内投资,例如购买工厂等,单纯在国内增加货币,从而推动物价上涨。这两种方式都是依据西方购买我国产品和工厂的需要来发行人民币,而不是依据国内市场需要来发行人民币,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发行失去控制,要么过多、要么过少,这是造成我国物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6)、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由于我们挣来的外汇常常过少,我国政府便使用了各种办法,包括优惠引进外资,出口退税和低人民币汇率等低价贱卖措施来获得外汇,损失巨大,甚至不惜到西方借上万亿美元的高利率贷款,每年免费给西方奉送利息1500亿元以上[5]。中科院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一年损失就高达3.66万亿美元[6],超过当年产出一半。有时也出现外汇过多的情形,导致投放到市场上的人民币过多,这时央行就必须发行债券,通常叫央票,以回收基础货币,减少市场上的人民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这时央行反而需要向商业银行付利息。按照两国央行官方报告,美国央行每年获利约1000亿美元,我国央行每年都做不到收支平衡。如果学西方依据国债发行货币,按当前国债利率,央行每年至少获利1万亿元人民币。

7)、我们的外汇储备,大部分都是在美国银行系统账户上的分类数字,购买的美国国债是美联储国债账户上的数字。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美元纸币,总数不到1万亿美元左右,远低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外汇储备,储备的不是普通老百姓通常理解的美元货币,因为所有市场上流通的美元纸币都给中国还不够。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下,我们的大部分外汇都储备在西方,风险是很清楚的。美国精英要消灭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举手之劳。一旦中美两国之间发生对立,则中国的大部分外汇储备会瞬间消失。当初利比亚卡扎菲和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储备在西方的外汇,不但不能帮助他们对付西方,反而成为西方收买反对派反对他们的工具。美国一直支持台湾当局作为反对派,最近又加大了支持力度,我们不可不防。但是,直到201711月底,按照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我国人民币发行依据中70%仍然是外汇,对应储备的外汇高达3万亿美元,这是十分危险的。

8)、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由于汇率的波动,央行自身就难以做到账户平衡,天然就是不稳定的,例如,当发行货币时,一美元对应8元人民币,但汇率变成16时,1美元只能回收6元人民币,原先发行的8元人民币留下了2元人民币,就没有任何依据了。

9)、按照美国的货币制度和政策,在Cecchetti 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7],第2.2.1节商品货币与不兑现纸币,介绍美元是不兑换欠条;17.1.2节明确指出,央行发行的现钞是央行负债。因而美元是美国政府开出的不负责兑现的欠条。人们只能到市场上购买物资实现兑现。第15.2.1 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指美联储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美元每年贬值,等于自动赖帐。因此,美元是不断自动贬值赖账的欠条。拿财富换美元,会不断自动损失。197035美元就可以兑现1盎司黄金,如果当时拿1盎司黄金换35美元,今天这35美元就会贬值到不到0.01盎司黄金了,其价值不到当时价值的百分之一了。奥地利学派称之为厕纸货币。很多人将美元当财富,这是完全错误的,对应西方货币的不是财富,而是国债等欠条。我们大量储备西方政府发行的不断自动贬值赖账的货币欠条,无论如何都是损失。

 

 

1.         卫东, 《中国人民行法》亟需修. 改革内参(本期公开表), 2013. 2013(17): p. 18-21.

2.         Samuelson, P.A. and W.D. Nordhaus, 观经济, 琛主. 2012,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 p. 34.

3.         院批准确定第三批源枯竭城市名 http://www.zjkfgw.gov.cn/Macro/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4. 2011.

4.         Ferguson, N., 货币崛起,. 2009, 北京: 中信出版社.

5.         卫东, 人民币应购买,而不是外 -从我国借高利率美国国债谈, in 中国经济新常:特征与趋势”研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2015.4. . 2015: 吉林.

6.         , 国家健康告,参2011美国攫取霸权红利逾7亿美元 中国失最多-中新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8/4471109.shtml. 2013, 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 北京.

7.        Cecchetti, S.G., 货币、行与金融市场. 2007,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p. 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5-1155353.html

上一篇:从货币常识谈主流经济界的无知与中美贸易战对策
收藏 IP: 211.86.1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