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远,颜帅:《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上,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01)
前 言
古罗马作家西塞罗曾经说过:“一个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终只是个孩子”。丘成桐也认为,“我敢说,不懂或是不熟习历史的国民,必定会认为自己是无根的一代”。历史意识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事实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时空交错之中,每个人既是历史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传播者。昨天是今天的根据,今天包含着昨天、预示着明天;理想的明天产生于充实的今天,今天只有与昨天和明天相联系才有意义。因此,我们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历史的悲剧、喜剧都会重演。如果我们幻想一切都要亲经实验,而不是从历史中去寻找成熟的经验,那是很愚蠢的。人类在经历重大胜利或重大挫折之后,总要总结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找寻经验和教训,思考再接再厉或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同样,我们对于百多年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也应该了解,不然我们就永远不成熟,就是一个无根的行业。这正是我们撰写这部著作的理由和逻辑起点。
这部著作始于1994年研究会长期跟踪资助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研究”,成书为《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但其下限仅止于1949年,故贯通120余年的高校科技期刊历史,一直是有识者的一个梦想。2007年至2014年,研究会还立项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作了3次调查,并受教育部委托,作了“十二五”的总结和“十三五”的规划和展望,这均为百年史下延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姚远与其研究生也以调查报告形式、专项课题形式、学位论文形式或单篇论文形式,作了大量的个案研究和分时段的断代研究,为贯通百年史作了积极的准备。时机终于成熟,2013年,研究会正式将“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作为科技期刊学基金资助的重大课题予以立项,并开始分工实施。全书分为绪论篇、史论篇、专论篇三大部分,其中史论篇按晚清(1815—1911)、民初(1912—1918)、五四至抗战前夕(1919—1936)、抗战时期与战后(1937—1947)、共和国成立前夕及成立初期(1948—1965)、文革时期与文革后(1966—1978)、改革开放初期(1977—1999)、改革开放迅速推进期(2000—2014)。专论篇则按港澳台、区域分布、时代分布、学科分布、管理、大学校长办刊思想、社团等重大问题展开。这就摒弃了原《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按区域展开的写法,而采用纵向地、以历史逻辑顺序展开,直接吸收了原有的一些仍然有价值的内容、直接吸收了3次调查报告,加上拾遗补缺,故能在三四年的时间中完成最后的贯通合龙工程。
具体分工如下:
姚 远:第一、二、三、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二节,第十五章,第十七、十八、十九、廿、廿一、廿二、廿三、廿四、廿五章,统校定稿;
颜 帅:第廿六章,合作第六章第二节,第十四章第二节二,第十四章第三节三,组织协调,统校定稿;
吴幼叶:第六章第一节;
朱 姝:第六章第三节;
亢小玉:第六章第四节,第九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一节;
冯 丽:第六章第二节一、二、三;
宋轶文:第八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二节;
白秀英:第八章第二节,
李 楠:第九章第二节;
姚 璐:第十章第一、二节;
谭秀荣:第十章第三节;
杨婷婷: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十二章,第十六章第四节;
刘小燕:第十三、十四章,第十六章第三节;
郭晓亮:第十四章第二节二;
王 强:第十四章第三节三;
陈 啸:第十八章第三节。
在此向我的合作者、我的学生们致以亲切的慰问,是你们在枯燥、孤独中的陪伴,一起完成了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好在你们大多数都在高校工作,希望薪火相传,能够使科技期刊史的研究在你们手中延续。
本书的撰写,始终得到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档案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杭州大学体育部资料室、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方汉奇教授、霍松林教授、翁永庆编审、陈浩元编审、李兴昌编审、高起元编审、言静霞编审、宋应离教授、邵益文研究员、胡心如编审、刘可风编审、张凌之编审、张惠民编审、王树林先生、张薇研究员、苏铁戈先生、谢其章先生、段艳文先生、张行勇先生的真诚帮助和关心爱护,谨致谢忱。
其中,特别向张岂之老校长致谢,是他亲自致函国家图书馆任继愈馆长和北京大学吴树青校长,使我顺利接触到大量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并肯定“这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大书,也是值得探索的一个学术领域,能坚持至今,很不容易”,还指示“学报研究要与国之大事相联系”;特别向陈宗兴老校长致谢,是他的一篇《区域科技文化的力作》的书评,从方法论上定了调;特别向陈浩元名誉理事长致谢,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支持、提携,伴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的《喜读我国第一部大学科技期刊史》的书评,给我了最大的鼓励;特别向《光明日报》原特约记者高立勋先生致敬,是他于1990年7月24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西北大学学报编辑姚远发现西大早期<学丛>为我国最早学报之一》的报道,鞭策我一直在高校科技期刊史研究的道路上前进;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学报》两任主编杜文涛教授和颜帅编审,除容我在校访学一年之外,又提供诸多方便对百年清华学报作深入解剖,形成本书的核心章节;特别向张凌之编审致谢,是她的引荐,在四川大学图书馆得见我国最早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约翰声》的真容;特别向此书前身《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的责任编辑侯晋公编审的精心编校、雷永利副总编在《光明日报》(1999-06-04)《中国教育报》(1999-06-06)的推介,表示衷心感谢。
姚远,颜帅完成了全书的最后统稿、终校与出版事务。学生亢小玉、刘小燕、宋轶文协助编目、校核、打印装订、组织协调等总其成工作,并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一并铭记之。
然而,毕竟时间紧、任务重,错误和纰漏在所难免,尚希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在修订时可以更趋完善。
姚 远
2016-01-25于西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