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味一中
冯胜飞 (一九九五级 一班)
引子:喜知母校今年70周岁,谨以此文向母校献礼。怀着对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的美好祝愿,我尝试将自己求学的心路历程做一番剖析,并将这些感悟汇报给辛勤工作在母校的老师们,以及正在一中求学的后来者们,以期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裨益,对后来者有所启迪。
一、结缘一中
我是1980年生人,家在隆尧县北楼乡南楼村。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一直是六口人,爷爷,父母,还有我们兄弟三人。我排行第二。
我父亲当年高中毕业,成绩很好,但是由于家庭成分是中农,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后来1977年恢复高考,尽管面临着我爷爷的阻拦,他仍复读参加了高考,结果没能考上,这成了他烙在心头一直放不下的一个遗憾。后来,他就把上大学的愿望寄托在了我们兄弟三人身上。他想努力把我们兄弟三个都教育好,都考上大学。这些故事是在我开始上高中的时候,我爸一遍又一遍地讲给我听的。
过完懵懵懂懂无忧无虑的童年、小学,进入了迷茫的中学时期。初中的时候,我心里对于学习确实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反而经常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宿舍里面的生活用品会被人偷走(当时初中所在的村子里面有些辍学青年,经常会到学校去偷东西)。一方面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另一方面心里还时不时地为丢东西而担忧,就很难有学习的动力,也就更容易为自己的不学习找借口了。我的几个好朋友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了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说起来理直气壮,朗朗上口。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是有道理,似乎为不学英语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在心里泛起了抵触情绪,其直接后果就是英语成绩的直线下降。
但是,还好我并不是对所有的课程都抵触。对物理我就充满了热情。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有热情以后,有关这个事物的所有信息他都会记得很牢。外在的表现就会是他对于这个事物懂得很多。我对物理就是这样的,虽然我的其他课程都学得很一般,但是我物理学得很好。之所以我对物理有热情,究其根源也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哥已经上了初中,不知道他从哪儿学到的说录音机里面的小电动机是可以用来发电的。于是他费了好大的劲从废旧的录音机里拆出了电动机,再安装到家里的一架纺花车上,让我弟弟负责摇纺花车,他再将小电动机上的电线接到一个小灯泡上。小灯泡果然亮了!我在一旁饶有兴致地看。然后我哥自豪地对我说,咱们家的传统就是物理好!这句话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我上高中后,弟弟成绩不理想,我也曾把这句话讲给他听。
我对物理的热情还有另一个来源。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叫做《中学生数理化》的杂志,上面经常会刊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小文章。有篇文章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探索的动机》,是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宴会上的讲话。在这篇文章里,爱因斯坦对科学家探索未知的动机做了分类,对那些将渴望看到“宇宙的和谐的美”作为动机的科学家们大加赞美。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内心升起了一股渴望,我也想做一个被爱因斯坦所赞美的那样的一个人,我也想看到“宇宙的和谐的美”。但是,我知道自己如果将这种愿望说出来,一定会被同学们嘲笑的,所以还是最好不要说,将这个愿望作为秘密藏在心里为好。现在回头看,虽然我当时有这么一个愿望,但是,那时候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如何去实现这个愿望。原因可能也是本能地觉得这个愿望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罢。
三年时光,不知不觉就溜走了。终于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我和我父亲都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究竟是去上高中,还是去上中专。由于初中的学习太过偏科,我的中考成绩英语考得极差,满分120分,我只得了24分,物理比较好,满分100分,我得了96分。但是总成绩没能达到隆尧一中的入学分数线。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晚上,我已经钻进了被窝。我父亲应该是刚去找一个远房本家商量过,然后回到屋里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气氛很压抑。像是思考了很久后,终于要做决定一样地问了我一句:“你想不想去上高中?”我冥冥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抉择,我扪心自问了一下,觉得自己还是很想再接着读书的。于是我回答说:“想。”然后我父亲就走了。
后来我父亲对我说,他去找了一个在隆尧一中当老师的远房亲戚,把我的情况对人家说了说,咨询人家的建议。我这个亲戚的一句话触动了我父亲,人家说:“物理成绩能考这么好,说明孩子很聪明,只是没有好好学习,到了高中以后好好管教管教,应该能学好。”
我清晰地记得,开学那天,我父亲骑着自行车在前面,我骑着自行车在后面,一路无语赶往隆尧一中。
二、压在心头的大石
1995年9月,我进入了隆尧一中,被分在了95-1班。座位可能是按照入学成绩排的,我排得很靠后,大概是倒数第二排的样子。看着前面的很多同学,心里想着人家都是学习比我好的,我的脸上是有一点发烫。不过,我心中最大的压力并不是来自于座位的顺序,而是我父亲告诉的一件事,由于我的分数差,根据当时学校的规定,我需要给学校缴纳3000元的赞助费才能入学。我父亲告诉我说,如果我能考得好一点,不用再缴纳这3000元,他原本是可以买一辆摩托车开的。由于我的不争气,导致他买摩托车的计划泡汤了。
在一中上学,由于离家比较远,我就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每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回家可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每两个星期一次的回家是一次次的心理折磨。基本上从我每次到家后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了一种压抑的气氛,一种被债主逼债的感觉。对话一般都是在吃饭的时候开始,我父亲会把他如何求人说情,如何给了人家3000元钱,如何地流血流汗挣这3000元钱,滔滔不绝地讲上一遍,目的就是为了论证一个观点,如果我不好好学习,我就是个罪人。其实,在他说这些的时候,我已经感觉自己是个罪人了,我觉得我欠了我父亲还不清的债。对于一个年仅15岁的男孩来说,3000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我真的怀疑自己这辈子是不是还能还清这些钱。面对无穷无尽的讨债,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把成绩提上去。而这正是我父亲乐于看到的,也正符合他的教育理念,只有压力才能产生动力。可能我忧郁的性格就是在高中时期形成的。
压力确实可以产生动力,在这种压力下,我确实比初中的时候努力了很多,注意力确实也都放在了学习上。学习成绩明显好转。我清晰地记得一年以后,我在班里的成绩已经排到了13名。这对于一个入学成绩都不合格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很明显的进步了。
在进入学习状态以后,我发现我喜欢上了学习。似乎我对物理的热情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上,我还喜欢上了化学,地理,生物,政治,语文,历史,每门课我都听得津津有味。成绩有所改观以后,我回家后的压力也慢慢地减小了。有一次回家,我父亲收拾屋子,把他当年读高中时候的一些课本翻了出来,里面有一套四本的化学书。我看了一下,居然比我们学的内容还要多,于是我就带到学校开始自学。后来,化学课上,化学老师说咱们的课程讲的东西不够多,需要补充点知识,结果补充的知识正好是那套四本书里的内容。这一下子使我在听课的时候轻松了很多,对化学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一个学生哪门课一开始就学得好,就会更愿意学,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学得就越好。一开始没入好门的话,就会有挫折感,看到这门课就会觉得难,就会有畏难心理,学起来就更困难,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鼓起勇气,越是难越要努力学,坚持过一段时间之后,困难就过去了。
三、要我学,我要学
在成绩没有好转之前,我所有的学习动力基本上都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负罪感,摆脱自己内心的压力。在成绩好转以后,来自于父亲方面的压力减小了。这个时候,我需要另外的动力源。事实上一个活在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动机的,动机根本上是一种情感,或者是要逃避外界的压力,或者是要满足内心的欲望。要想使一个人去学习,要么通过施加压力的办法,就像我父亲做的那样,逼迫一个人去学习;要么通过培养自身兴趣的办法,让他自身产生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所谓的“要我学”和“我要学”。然而“学”这个行动最终是由“我”来执行的,如果在“要我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反抗心理,那么“学”的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具体到我的情况来说,我并不是很讨厌学习,当外界压力迫使我去学习后,我也能从学习中寻找到乐趣。
更重要的是我发展起来的对于学习的兴趣成了新的动力源泉。我的兴趣范围开始扩大,喜欢语文里面的古文,于是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一本《古文观止(节选)》,顿时感觉爱不释手,于是买了回来。每天的早读课上,除了念会儿英语之外,我就拿出这本书,开始读《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逍遥游》……还喜欢上了小说,《平凡的世界》、《牛虻》、《少年维特之烦恼》……各种小说读了一大堆;还喜欢上了哲学,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我看到一些大部头的哲学著作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莫名的喜欢。我在书店里看到了《叔本华文集》、《尼采文集》、《罗素文集》,三本书的价格加起来是60多元,那可是我几个星期的生活费啊,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把这三本书买了下来。我清晰地记得,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是抱着其中的一本书睡着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如果要对这种情况做一个解释的话,或许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可以解释明白。在我当时的头脑中已经构建了一个超我,一个有学识、有智慧的人。而我自己以为通过读有智慧人的书籍就能让自己变成自己渴望成为的那个超我,因此,哪些书对我来说就好像是通向梦想之门的阶梯。这种情感或许是青少年时期爱做白日梦的一种常见现象吧。但是,鉴于高考的压力,再有就是自身知识有限,这三本大部头我在高中的时候既没看懂,也没看完。当然后来考上大学以后,我还是看完了其中的两部的。
关于学习方法,我想大概每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中的时候,我看过一本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的书。从头看到尾,我发现每个状元给出的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又都是高考状元,他们的相同点就是都把高中的学习搞的非常好。那么他们之间肯定有某种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经过思考,我觉得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在积极主动地寻找好的学习方法,并且最后他们都认为自己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事实上他们最后之所以能成为高考状元,重要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所采用的那个具体的方法,而是他们积极地饶有兴味地去寻找有效学习方法的这个热情,以及在他们找到他们自认为有效的方法之后的那个勤奋地快乐地学习过程。因此,学无定法,重要的不是学习方法,重要的是对学习的热情,有了热情一个人自己就会去寻找所谓的方法。
于是乎我也尝试着去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次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物理学习来说,高中课本只是讲到了高中程度,更高深的知识被掩盖了起来,那么这个掩盖布的“边沿”在哪儿呢?也就是说我们高中物理知识的“边沿”在哪儿呢?怀着这个我自认为很有趣的疑问,我把高中物理课本仔细读了又读,试图找到“边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真的找到了一些言语模糊、遮遮掩掩的句子。为此,我还自己暗暗得意了好长时间。现在回头来看,如果我要把这种学习方法介绍给别人的话,似乎也不是很合适的,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这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法。
时间过得很快,很快三年高中读完了,要高考了。即便是我三年努力地学习,我的成绩依然不理想,我自己也明白,以当时的成绩考本科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在还没有参加高考之前,我就已经有了考不上的话再复读一年的想法。事实也表明,第一次高考,我没能考过本科录取线。如果现在反思原因的话,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自己初中基础太差,尤其是英语,可以说,三年高中,我一直都在和英语做斗争。但是三年初中欠下的债,再加上高中的新内容,又怎能轻易就能还上的呢,所以直到高三,我的英语都在及格线上徘徊。二是自己觉得自己这三年努力了,但事实是努力还不够,起码没把自己累趴下,事实上仍有余力。三是学校全体学生整体成绩不是很好。那个时候流行上中专,初中基础好的同学很多都去了中专,所以来上高中的同学很多其实初中基础都不是太好。在整体成绩不好的情况下,你在班里成绩靠前的假象会让你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四是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课外学习上,没能目标明确地按照应试教育的规则来应对高考。(但是,一个人的付出总是不会白费的,我高中的课外阅读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这些能力在我后来的求学生涯中展现了出来,因此素质教育为人打下的基础有着强劲的后续潜力。)
四、再见隆尧一中
第一次高考结束后,似乎又一次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我和我父亲又都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复读?还是复读?于是我又一次进入了隆尧一中,不过这一次是以复读生的身份进入的。由于我的高考成绩达到了专科线,根据当时学校的规定,我拿到了500元的奖学金。拿到奖学金的时候,我心头的那块3000元的大石,变成了2500元。复读的一年里,学校给配备了当时全校最好的老师。
一年无话,封存了自己的课外书,收起了自己的过于宽泛的兴趣,只有埋头学习。
再一次高考,还是没能达到重点本科的录取线。于是在报名的时候,我父亲又问我如果今年还是考不上还复读吗?我说,我觉得应该能够考上。
1999年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有了拖拉机,离校的时候,我父亲开着拖拉机到学校去帮我拉行李。我坐在拖拉机上往回看着渐渐远去的校门,内心五味杂陈。
1999年6月底的时候,我打电话查询,电话里的自动语音说我被河北师范大学录取了。
五、结语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稳定的动力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教育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唤醒一个学生内心的热情,如何将这种热情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事物上来,如何保护这种热情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摧毁,进而如何让这种热情旺盛、稳定、持久地存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