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活的重要
今晨,看了记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的第一集。这开篇的一集以父亲为主题,通过书信等呈现梁父梁启超及林父林长民对梁林两人的学习、成长以及姻缘的影响。他们所接受到的父爱与教导着实令人羡慕。
然而,除了片中提到的一些教诲会对我们大有裨益外,我更多的感悟却来自主线以外的东西——友谊。各地纷争,局势动荡,而我们竟然能背景下看到发生在泰戈尔与林徽因、徐志摩之间,费正清、费慰梅与梁思成、林徽因之间,甚至没出现在此集的金先生与梁林之间的友谊。就像在一地残花败叶之中,忽然看见一朵盛开着的鲜花。活在一切当中,又超脱一切。美得让人无法自已。
我以前也感觉到,越是忠于学问,忠于兴趣爱好的人,越是向往美,憎恶恶,越趋向于接受外物,继而反究于己,越是能对别人以理观之,以己达人,越能摒弃偏见,相互理解。而今,记录片中这些必定精神丰富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让我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人进行得越多精神生活,越能发现人的差异之少,发现常被人看重与利用的权力、名声、地位、高矮胖瘦、种族肤色等都是那么的渺小。从精神世界的视角看来,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大家都是平等的。我感觉更明确了如何实现我的另一个理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概要让大家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生活,逐渐淡化物质生活。其中淡化并不是不过物质生活,而是不以之为目的。另外,追求精神生活与个人幸福的实现是一致的。真正给人幸福的不是物质,是自己的精神体验。
我们都听过“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物质的丰富虽会自然造成意识反映的丰富,却不能自然导致精神的丰富。今日的我们是否真比战乱中的人们精神丰富?我不以为然。反倒是物资贫乏的他们中的不少人达到了较我们更高的境界。所谓“同甘共苦”“患难见真情”都总结了一点:人们于艰苦的境况往往更接近于精神的真实,更容易相互理解。
精神也许本存在于人的本质里。如果把人的本质看作一个球体,那精神是此球体的核心,而性格、知识和其他一些比较自然野性的性质作为皮壳包围着精神核心。整个球体浸泡在意识反映的溶液里。意识反映会因物质的丰富导致自身深度高于一定程度,而向本质球体积聚。大部分意识反映只能到达球体的皮壳层或表面,发生“相变”,变为新的皮壳成分,使皮壳增厚。少部分意识反映可能到达球核,也发生“相变”,使精神得到培养。相反地,当意识反映少于一定程度,皮壳会通过一定的“溶化”过程,缓慢地变薄。而精神核心由于比性格等更深层更稳定,很可能会以更缓慢的速度消减,甚至不消减。人们看到的“精神退化”一般只是由于皮壳的增厚,使精神核心折射出来时,更偏离原貌。
人精神的提高与物质的增长并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人们可能因为物质的丰富而更难寻找到自己的精神,离真正的幸福更远。而能在丰裕的物质当中很好的培养自身精神的人是少之又少的。这需要一种能力,一种在纷繁杂乱的事物中,寻找有益的养分并进行消化吸收的能力。若一个人的这种能力强得足以驾驭能接触到的物质的整体,则其精神丰富就有保障了,不管当时的物质是如何的低下。毕竟很早以前就有人登上了当今也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这主要是因为人真正需要的(能作为精神养分的物质)很少。很多人,如海明威先生,都曾竭力向人们证明这点。
普遍来说,目前人们还远没达到那样的能力水平。(本人也离那有一大段距离,甚至近来离那水平还更低了些。也许来美国时,只顾着提醒自己去适应,过于着眼于外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少了打理精神家园。所以本人体会到提高这种能力的需要。)我认为,我们是时候少放精力于物质生产,多放精力在发展精神文明了。诚然,过去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不少成就。人一般也会因为以往的“也不错的成功”而害怕改变道路,哪怕只改变一点点。然而,再这样放任不少人追求物质增长是相当危险的。“发展生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里的“日益增长”只是表象。“需要”的增长并不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是物质增长罢了。而且绝大部分的所谓“需要”都是虚假的,都不是获得幸福所必要的,只来自增厚了的皮壳层。换言之,这大部分是欲望的增长。“平原放马,易放难收。”如果不压制,欲望的增长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是为于已无益。(甚至有害,如果欲望大得把自己的真正需要掩盖。)而物质的守恒,限定了每个人所能拥有的是有限的。当人对物质的欲望增大到必须相互重叠,便会引起冲突。这时,一个人的所有物的增加以其他人的所有物的减少为前提。是为于人有害。
要消除世界的纷争,达到人与人和谐相处,必要先实现人与自己真正和谐相处,并深刻理解人容易出现的弱点和人的真正需要。而要实现这些,是要进行长期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如何进行?也许以培养兴趣爱好开始为宜,慢慢理解快乐的真正来源。逐渐增加对自己喜欢什么和想要实现什么的思考,积极地行动、检查与修正。同时也能思考别人需要什么。很多时候,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与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这些没有拘束的精神过程,是真正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是法律或其他制度所无法比拟的。除了这些内在努力,还要有由无数内在努力组成的外在努力——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与影响,公共服务部门如立法部门、政府部门对人们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保障,对让人们发展兴趣爱好的公共条件的建设。这些相关方面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发展要继续进行。若物质文明的发展能以此为中心和主体,且用更多精力去发展精神文明,则社会的发展应为理想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