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去看了《流浪地球》,回到家就跑题吐槽了六年前的一个搞笑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今天补上《流浪地球》的影评,时间有限,只能简短地写。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整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立意新颖,场面宏大,细节到位,情节紧凑,视频的剪辑、叙事方式上也可圈可点,我在观影的时候也是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东方明珠、重卡调头的时候)。特别是道具、特效制作,十分用心和精良(请参阅各种数据),已经在向好莱坞致敬了。总体,可以打8分吧(要知道在这之前的国产和科幻沾边的电影,在科学性上没有过5分的),点个赞。
作为一个以“开启中国科幻元年”作为宣传口号的电影,目前网上关于《流浪地球》的讨论热火朝天,我想,引起大家对于我们周围世界运行规律的好奇心,引导观众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思辨,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至少比意淫如何在一个月内花掉10亿RMB更有意义),这已经标志了这个电影的成功,国产科幻电影今后一定会越走越好。当然,我们表达了支持国产科幻片的态度,前进的路还是要电影人自己走。
科幻作品可以在基础假设上天马行空,但是不能与现有常识(对于硬科幻,应该服从公认的科学知识体系)相冲突。考虑到网上的讨论已经足够多了,我这里只给出我的几点疑惑或推理,仅以初高中的知识为基础。没有阅读原著,所以是否合理可能还有争议,仅当吐槽,大家轻点批。
1、行星发动机
行星发动机依靠喷射物资,形成反向推动力,大家应注意,这个地方不仅仅是能量的问题,能量可以借助核聚变产生(仍需消耗物质质量),重点在于喷射物的速度。考虑到相对论效应,应该是喷射速度越高,喷射物的质量就会增加,形成的推力越大。
如果按照常规火箭的喷射速度,行星发动机估计需要消耗地球一半的物质(仅喷射)才能加速到光速的1%。
如果是按照粒子加速器的喷射速度,达到接近光速,应该不需要喷射多少物质(相对于整个地球来说),仅消耗物质质量以转化为能量。
2、火石
火石是行星发动机的燃料,而这里我们可以把火石理解为行星发动机的心脏,否则,用枪是不可能把燃料打坏的。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一半的行星发动机被破坏了,电影暗示的原因是木星的引力导致地壳结构的变化造成的,而这是无法仅仅靠补充火石就能修复的。
更诡异的是,这些火石要从济南运到赤道附近的苏拉威西?为什么火石不是就近存放、运输?为什么没有备品?
主人公一开始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什么?火石的运输要用汽车?如果飞机不能使用,为什么不用气垫船?或者火箭?
3、引力弹弓
电影中,地球借助木星引力这一“引力弹弓”实现转向和加速。
依据初中的物理常识,靠近木星利用了多少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在逃离木星引力场的时候,就要消耗多少推动力或惯性动能。似乎,利用行星的引力只能改变地球的航向,不能要达到加速度的目的。
但实际上,木星不是静止的,如果地球的速度远低于木星,那么,利用木星的引力及其自身的位移,经过精巧设计,在靠近木星的过程中,就利用引力实现了地球的加速,由于木星的公转运动位移,这一加速是大于一开始木星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势能的。而逃离时,只需要克服木星的引力就可以了(相对于木星公转的速度,逃离木星(木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所需要的能量较低)。这样就可以实现引力弹弓了。
4、点燃
氧气、氢气混合物的爆炸产生的推力够不够,这个需要精确的计算,不再讨论。可是氧气、氢气的点燃应该是个简单的过程,即使木星上的闪电处的氧气太稀薄,无法点燃,那应该用激光就可以达到的,快、准、狠。实在不行,空间站上的小飞船自动导航上去也可以实现。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还要男主的爸爸刘培强白白牺牲?
另外,即使是可燃气体混合物,点燃、爆炸的过程也是热量、压力传递的过程,理论上气态物质压力传递速度要低于固态物质(等同于该物质的声波速度),但在高压下,我们假设气体燃烧及压力的传播的速度是刚体传播,低于10千米每秒。当时地木之间距离是7万千米,假设爆炸发生在木星红斑的末端,距地球也在4万千米以上,冲击波传递下来需要3000秒以上才能到达,电影中只用了大约十分钟到达,似乎快了点。
5、各国救援人员过来帮的什么忙?仅仅是和挤地铁一样搞人海战术吗?难道附近没有可以利用的重卡汽车?
关于《流浪地球》的不足,除了科幻假设的合理性,我只提一点:在拍摄手法上,《流浪地球》采用了很多手持摄影的风格,所以整部电影就感觉十分紧张,感觉受到了某种压力似的,节奏放松的地方有点少。这样故事进展就很局促,层次感不强。
更多精彩的讨论,大家还是关注专业人士的硬评论甚至模拟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