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网络于我们,早已是一种逝去的回忆。看着朋友们越来越少的updates,各自在不同的轨迹上欢步而行。偶尔的几通电话、聚会亦或旅行,似乎已是足矣。虽然奢侈,但远比面前的一方屏幕来得真实。没有了观众,也算给自己乏力书写找到了一个借口。以前的伪文艺,到现在的连伪装都觉得费劲,这就是所谓的蜕(退)变吧。。。
25岁的第一天,依旧是南部的冬日。久违的阳光钻过百叶窗的缝隙,带来满满的暖意。闹铃欢快的吵闹着,拿起早已塞满祝福的手机,迷蒙中甚是欣喜。谢谢每一个人,老朋友或是新朋友;每一天,是你们让我多一份安稳与踏实。两年半的生活,早已是把他乡,当了故乡。把自己扔在你们中间,才会有机会分享到所有的梦想和心情。
看到未来老板Dr.Grant Willson昨天半夜写来的邮件:"great news, welcome to our group".我明白,在这四分之一的节点上,我将重头开始。。。强哥曾感叹于我转组时的淡定,殊不知前些日子在校园里四处奔波得早已满眼焦虑。两年半所做的工作在我看来即将付之东去,虽算不上有多么惨痛,但也多少觉得有些可惜。
刚刚过去的一周,一场接一场的会议,一个接一个的报告。短短几天往大脑里塞进了太多太多新的东西,只有先挤进去才能一点一点的消化。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于我没有任何背景。一个小哥听了我要进这个方向,默默说了句"that's interesting"。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接触中,当一个全新的天地一帧接着一帧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任何词汇来描述那一刻的期待与新奇。。。
原来,人真的是有惰性的。记得之前听陆亚林老师说过,“研究生院最好的模式,就是你每年能和不一样的研究者在一起工作,这样你才能保持那一份原始的求知欲。当你和同样几个人工作了五年,你们最后三年不聊家长里短,还能说什么?”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绝对,但当我们感叹自己的生活越走越窄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没有了越走越宽的勇气吧。记得高中的时候,未来还是按文理而二元划分的,本科变成了理工二元,研究生变成了无数细小的理学分支。我就是这样一步步从理科,到化学,到无机化学,到graphene。每一步都延续着上一步的方向。虽步步为营,控制自如,但却如同沙漏,在锥形的瓶颈处发现已是不由自己。
然而本科过去,短短数年。大学的专业选择,有太多的随机性,研究生亦是如此。只是走得太久,觉得还是不折腾为好。所以我的设问一直是“我做这个,以后应该做什么工作”,而从没想过“我现在能做别的么”。还是佩服小陶的勇气,在国企浸淫了数年之后,一夜间放弃了所有的待遇,赔了违约金,找了一个图书馆重新开始刷GRE。瓶颈过后,才会知道天空有多宽广。。。
一叶知秋,窗外此刻已是红叶满地。对南方的孩纸,阳光四溢的深秋即是冬最好的馈赠。临近期末的校园,没有平日匆忙而向的人群,安静得彷如隔世。音乐下漫步其间,写下的心情只有试过之后才会明白。后日就将和一群朋友飞赴纸醉金迷的vegas,八天的行程,又是和你们一起度过圣诞。我们在美国的第三个圣诞节!
这就是我四分之一处的生活。2013年12月16日,一如既往的晴,于奥斯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