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经济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ndlight 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三个变量互相制约和发展。

博文

药物开发思路讨论之一,兼答武夷山老师的问题

已有 3647 次阅读 2012-7-23 17:28 |个人分类:思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武夷山, 开发

 
赵凤光
之前在武夷山老师一篇博文后点评:
现在有不少药和治疗手段的目的不是一过性的杀死致病因素,而是共存,让患者保证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这个对新药开发商或提供治疗手段的机构来说更是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经济回报是更长久的。武夷山老师回复(2012-7-19 07:00)写篇科普文章,介绍一下哪些、哪类药不是一过性杀死致病因素的如何?我估计很多人不了解。
当时写的比较简单,武夷山老师希望我科普一下相关内容。
自己思考了几天,一个是当时我说的话有些绝对。另外一个这个话题真的比较大,我还驾驭不了。
今天就先写点东西,来先交点差。这个话题应该可以写到五篇以上。
 
 
药物开发思路,和武夷山老师的问题不是直接对应,但对我而言,是个工作内容。也需要自己理清。
借此机会在此开始讨论。
 
 
一、先有病后有药:
诸位这句话属于绝对正确的废话,但开宗明义,有个正确的基础,有时问题讨论来讨论去,可能还是出发点大家没有认同。
就如经济学讨论经济学基础,建立在稀缺和效率基础上,有个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但实际中有不少是利他的行为表现。这种反例不影响经济学整体规律的有效性。
技术创新理论对行业分析表明,制药业属于技术推动型产业,其表现为专利申请高峰在市场高峰之前,而有些行业是市场高峰在前,专利高峰在后,属于需求拉动型。但我个人理解,从更宏观尺度来看,应该都是需求型拉动,制药业表观为这个特点,在于药物开发周期太长和真正的疾病高峰期很难重合或直接关联,所以与市场销售份额来比好像是有个药出来了,这个市场就被创造出来了,直观给人感觉是先有药后有病。如果谁认同先有药后有病,可以都不用继续看下文,我们的出发点不同。
江湖游医或什么神奇大力丸属于忽悠类型,不是正规或成体系的行业体系。也不是我们讨论的目标。
 
 
二、药物开发的目标是什么,治病还是去除治病因素?
我想根本目的还在于治病,其手段可以有多种,一种是武夷山老师提供的简单化对抗治病因素,用肿瘤治疗的三种方式化疗,放疗,手术疗法来说,武夷山老师可能理解为化学疗法就是杀死肿瘤细胞。但这个简单化有些问题,仅以肿瘤治疗为例,开发的药物有些目标就不是杀死或杀绝癌细胞。而是能抑制肿瘤继续恶化,让病人带瘤生存。其具体例子稍后补充。
人体是个巨系统,现代医学由于分工过细,有时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但真正的药物开发周期10年甚至几十年,即使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发达的今天,正规的药物开发过程也是要多学科协同工作,在用药时,也不是一个药用了就了事。需要多指标,多系统来监控来调整,来复合用药。
 
2012/07/30
三、数学和物理都有些不知道的领域,最经典的一个哲学说法是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所不知道的更多,因为他的知识边界也在扩大。这个类比可以用到疾病领域,在药物投资决策领域我看过最多细分到两百多项的决策因素表分析。很多药物面临这种考察表时,不论是药物技术开发人员本身还是决策者本身,不知道的事情会更多,不是所有的因素在考察当时就知道结果。这两百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更是经验科学,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或形成统计学意义上规律。
 
 
四、疾病本身的性质决定有些病是可逆,有些病是不可逆。
科学网前几天报道艾滋病由绝症可以转换为慢性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新闻背后代表的意义就是一个不可逆的病在医疗技术进步下可以转换为可逆。药医不死人,死病无药医。我回复武老师的话理解的着眼点在这。这种绝症或慢性病由于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是很多资本逐利的领域。技术和资本结合让病人有康复的希望。
但这里有个反例,曾经看过一个笑话,一个医生毕业了自己独立出诊,把其父亲的一个老病号治好了。其父亲非常生气,你治好了他,我的养老怎么办,你的所有学费都是从他身上挣出来的。
现实中,有很多新特药面对老药的竞争会有这种感觉。新药有可能一劳永逸或治疗期短,但治疗者往往用老药来保障自己的收入。这里涉及多个利益体的利益平衡,政策审批者,药品生产者,治疗实施者,病患之间等。

中国现在制药行业面临着绝对产能过剩。但还是有些药品是供不应求。大家从新闻可以看到很多。有些是技术原因限制,有些是价格管制因素造成。有些是原材料不能工业化实现等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42-595007.html

上一篇:又见彩虹 7.23
下一篇:药物开发思路之二,没病找病
收藏 IP: 111.222.27.*| 热度|

6 武夷山 曹聪 张天翼 林耕 朱艳芳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