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几位体育学同事的反馈(2)

已有 970 次阅读 2023-7-2 17: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谢谢几位体育学同事今天上午的进一步反馈,尤其是针对我们的这篇题为:有样学样: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英文文章的反馈。


Wang, Shi, Li & Fei (2023), Following suit: Why some choose to remodel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in China, Grounded Theory Review, June. [有样学样: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

反馈意见分成两派,一派觉得对,坚持原貌,一派觉得不对,需要重新改ref.)。类似这样的反馈意见是我们经常在世界各地听到的。我一点都不意外。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指出,在这项由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和初学者携手展开、并将持续至未来数年的联合项目过程中,作为在中国观察和分析的直接结果,我们确定了与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 (Glaser, 2003) 相关的、有样学样这一普遍模式及其三个互相重叠但独特的方面,即融入装饰门面找借口

在中国,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连最初的扎根理论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动手做都没做过真正的扎根理论研究,就开始标新立异了,这么急于求成,热衷于搞假大空。当然,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世界各地。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特别提到了何木叶、刘电芝(2022),贾旭东、衡量(2016)等人尝试改造这个方法。他们的借口就是洋人说可以改的。请问:你们提到的这些洋人犯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怎么就闭口不谈了呢?同一个洋人几年前说要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做法、几年后却提出了一个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方法,这不是捞好处ref.)是什么?你们提到的这些洋人及其同事甚至把鸭脖当成鼠头ref.)、文献综述=理论性编码(ref.),这也变成了你们改造这个方法的依据了吗?我在Wang, Shi, Li & Fei (2023) 一文中,都帮你们找出来了、你们提到的这些洋人的各种错误和问题。把改造扎根理论当成了你们不学无术的遮羞布了。


体育学专业的某同事(ref.)跟我说,谢谢老师,也感谢老师纠正体育学里面的错误。当初学习的时候,就是看到体育学南核的一些文章导致了走了错误的方向。南大核心,老师您纠正的那几篇都是我们体育学南大核心的文章。算是含金量很高了呢,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错误。[苦涩]是呢,学meta分析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对于我们后面学习的人来说,就跟走错路一样了[捂脸]。老师您纠正的很好。而且体育学的核心期刊经常有这种错误[捂脸]202372日)


这位同事指出的现象不仅在这些中文期刊里有,英文文献里也有,甚至更严重、更恶劣。我和我的同事在正在写的一篇英文文章(Fei & Lowe, work-in-progress)里,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这种乱象称为学术自慰。上瘾了,是吗?


另一位同事(ref.)提醒我,一些所谓的大牛拿一些自己还没有弄懂的概念来牵强附会地写他们都似懂非懂的所谓论文,但也只有他们能发表!!因为他们是学阀!!202372日)


我当然非常清楚这一情况。


这几天的讨论在体育学界里可是引起了不小反响,某体育学专业的同学(ref.)告诉我。这位同学这几天听到的都是关于扎根理论的重新审视。我跟Wang, Shi, Li & Fei (2023)一文的几位合作者说,这篇文章还是写对了。能引起大家的重新审视。几位合作者也分享到,反响这么大,也许更能反应一直以来不正确的思想到底多普及一些大牛可能有点如坐针毡


体育学的圈子我谁都不认识。这位体育学专业的同学(ref.)还提到,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您的这个大胆的发言,能激起体育学对扎根理论的重新审视。坚持真理肯定会得罪很多人的!这位同学接着指出,我们照葫芦画瓢都不一定能给发,再推翻大牛,这个穹顶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撼动。外审会被说范式不对,给毙了。我们这申博压力,没有文章很难。审稿时间长。不速成就难申。而且,期刊也没有一个标准。相当于您是主编,肯定就不能发了。我跟这位同学提到,我会时不时地收到期刊发给我的审稿稿件,这些文章千篇一律地用了所谓程序化版本的扎根理论。行,没问题。既然采用了所谓程序化版本的扎根理论,那么我就按照这一版本的内容进行评审。这个版本里到底有几种抽样方式?123?俗称的三级编码ref.),再去翻一下手里的书,现在还是三级编码吗? 


怎么学?我借用Wang, Shi, Li & Fei (2023)一文的作者之一、李晗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就这么学!静下心来,坚持读英文原著,不要满脑子的发文章/出书/评职称。真的需要积累。相信厚积薄发!


WechatIMG6.jpeg

(李晗,20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901-1393775.html

上一篇:几位体育学同事的反馈
下一篇:六篇体育学扎根理论文章的点评
收藏 IP: 182.139.211.*|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9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