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戴锋

博文

『云作战』体系的战斗力标准(4)

已有 1983 次阅读 2023-5-7 10:16 |个人分类:【云作战】论文与论题精选系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 锋启云涌

摘要军种战斗力标准,包括攻防战斗力标准和支援战斗力标准和保障战斗力标准。这里以陆军为例,具体论述军种保障战斗力标准。

 

三、军种保障战斗力标准

下面仍然结合表4-13并以陆军为例,分别从保障指挥、保障行动和保障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论述军种保障战斗力标准体系。

陆军保障指挥功能标准体系

在表4-13中,对保障指挥功能及其所属资源要素属性与标度进行界定,可以得到表4-17所列陆军保障指挥标准体系。

精选-64-1.jpg

关于表4-17有三点说明。

第一,人员要素。在人员要素属性中,参与保障指挥的人员由其总人数的数量进行标度;人员的素质中,学历结构由具有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数量及其比例结构进行标度,年龄结构由不同年龄段的人员数量及其比例结构进行标度,保障指挥经验由以往参与保障指挥行动的人均次数进行标度。

第二,装备要素。装备要素所属的指控系统,其容量属性用系统运行所允许的最大用户终端数量进行标度,速度的标度参数是单位时间内系统运行的最大信息处理数量,范围的标度参数是系统运行的最大有效区域覆盖面积。

第三,管理要素。管理要素中,决策能力标度参数为单位时间所完成的有效决策任务数量;组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保障指挥工作的次数,可先计算每次保障指挥过程的平均占用时间,再计算其倒数,即单位时间内的保障指挥过程的数目,用以进行数量标度;指挥协同,选择适当数量的作战与演训保障行动次数,计算所有保障行动中指挥单元从开始配合到默契协同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并计算其倒数,即得保障指挥协同的数量标度;谋略创新的标度参数是每次保障指挥工作中所使用新策略与新方法的平均数量。

陆军保障行动功能标准体系

在表4-13中,对保障行动功能及其所属资源要素属性与标度进行界定,可以得到表4-18所列陆军保障行动标准体系。

精选-64-2.jpg

关于表4-18的三点说明。

第一,人员要素。在人员要素属性中,参与保障行动的兵种分为常规和特战保障部队,常规保障是指以按部就班的传统后勤方式保障陆军作战,特战保障是指以专门设计的特殊方式保障陆军作战。常规和特战保障部队分别由其总人数进行数量标度;人员素质属性中,学历结构由具有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数量与比例结构进行标度,年龄结构由不同年龄段的人员数量与比例结构进行标度,保障经验由以往参与作战、演训保障行动的人均次数进行数量标度。

第二,装备要素。装备要素包括两方面,力量投送保障设备和军需卫勤保障设备,用不同类型设备的最大载重总量作为运量属性的数量标度,用单位时间内运送人员及装备的总量作为运速属性的数量标度,而用运送人员和物资的最大有效里程总量作为运程属性的数量标度。

第三,管理要素。在管理要素中,组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保障行动的次数,可先计算每次保障行动的平均占用时间,再计算其倒数,即单位时间内的保障行动次数,用以进行数量标度;行动协同,选择适当数量的作战与演训保障行动次数,计算所有行动中保障单元从开始配合到默契协同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并计算其倒数,即得保障行动协同的数量标度;设备创新是由每次保障行动中所使用新设备的平均数量进行标度;保障创新的标度是指每次保障行动使用新方法的平均数量。

陆军保障效果评估功能标准体系

在表4-13中,对陆军后勤保障效果评估及其所属资源要素的属性与标度进行界定,可以得到表4-19所列陆军保障效果评估标准分项指标体系。

精选-64-3.jpg

关于表4-19,需说明三点。

第一,人员要素。在人员素质属性中,保障效果评估人员用参加保障效果评估工作的总人数进行标度;对于人员素质,学历结构由具有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数量与比例结构进行标度,年龄结构由不同年龄段的人员数量与比例结构进行标度,评估经验由以往参与作战、训练保障评估行动的人均次数进行标度。

第二,装备要素。在装备要素中,数据采集属性,包括使用各类保障效果实时数据采集设施,分别用单位时间内的有效数据采集量进行数量标度;评估计算系统,用单位时间内的有效计算量进行数量标度。

第三,管理要素。在管理要素中,组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保障评估工作的数目,可先计算每个完整的保障评估工作所使用的平均时间,再计算其倒数,作为数量标度;运用效率是指,指挥机构采用保障评估结果的有效使用率,可用保障评估结果的采用数量与总量的比值进行标度;方法创新,可采用每项保障效果评估工作中应用创新性方法的平均数量进行标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云作战”理论初探[J]. 中国军事科学, 2013(4): 142-151. (链接)

[2]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再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4(3): 129-138. (链接)

[3]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三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5(1): 135-146. (链接)

友情提示】本文主要内容选自作者的书稿《云作战导论》,更加完整、详细的背景资料可参见:

1. 科学网:戴锋的个人博客《云作战导论》节选系列);

2. 微信公众号:云作战『云作战』论点信息系列)。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不涉密;作者对在科学网所发表的“云作战”相关原创文章与博文拥有版权,侵权必究。

联系作者电子信箱:fengdai@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95-1387096.html

上一篇:『云作战』体系的战斗力标准(3)
下一篇:『云作战』体系的战斗力标准(5)
收藏 IP: 115.6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