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戴锋

博文

『云作战』技术支援体系(2)

已有 2668 次阅读 2022-5-30 07:58 |个人分类:【云作战】论文与论题精选系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 锋启云涌

摘要按照云作战的观点,科学技术对作战的支援具有显著的体系化特征,主要包括情报侦察、通信传输、力量隐形、装备制造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多个技术支援体系。这里简要论述云作战技术支援体系的装备技术与智能技术两方面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战装备与战场控制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不考虑军事技术及其支援作用,就无法有效面对未来的军事作战。按照云作战的观点,科学技术对作战的支援具有显著的体系化特征,主要包括情报侦察、通信传输、力量隐形、装备制造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多个技术支援体系。下面简要论述其中的装备制造与人工智能两方面内容。

四、装备技术体系

这里所说的装备主要指作战装备,是用以实施军事行动的毁伤性武器、武器系统和相关军事技术器材。作战武器装备是军事力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直接或间接用于杀伤、瘫痪敌方有生力量,或打击、破坏敌方军事设施和战争潜力的作战工具。装备技术体系,是指各类作战装备及其运用所涉及的技术总和。由于作战装备及其运用离不开军事技术的发展与支持,所以将作战装备技术体系归属于技术支援体系。根据当前国际上现有主要军种类型,作战装备可以分为:陆军装备、海军装备、空军装备、天军(包括天基制导和战略导弹部队)装备以及网军(包括网络、电磁、声光等信息空间作战部队)装备五大类。因此,装备技术也可相应的分为陆军装备技术、海军装备技术、空军装备技术、天军装备技术以及网军装备技术。陆军装备技术、海军装备技术和空军装备技术分别指陆基、海基和空基作战装备及其运用所涉及的研发、制作、维护和使用技术。天军和网军是军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催生的新型军事力量。天军是以天基为主的战略作战力量,具备中、远程打击能力,天军装备主要包括航天监视、航天侦察、航天支援、航天勤务保障装备,以及天基中、远程战略和战役作战武器等装备。网军是以网络、电磁、声光等先进技术装备为主要攻防手段的军事作战力量,网军装备主要包括电子侦察、电子对抗、电子干扰、红外激光、微波电磁和反辐射摧毁等装备。天军和网军装备运用与维护对技术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装备技术体系对云作战的支撑、配套与保障作用使其成为未来作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五、智能技术体系

需要着重提及的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及未来军事的各个领域,并起到力量倍增的效果。人工智能技术与作战指挥决策深度结合,可以辅助指挥员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决策,包括战略、战役与战术决策,显著提高决策效能。而人工智能技术若能与各种装备技术全面对接并相互融合,将极大地提高装备的作战效能,同时可以替代人类完成许多重要而危险作战行动。因此,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广泛研究与应用不容忽视。智能技术体系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考量,即技术类型和技术应用。

智能技术的类型

按照发展趋势和不同特点,人工智能技术类型可以划分为四方面内容。

第一,感知智能技术。随着传感器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人类将计算机、传感器与推理智能相结合,使得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和传感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像人类一样,具备感受外界事物并做出某种反应、识别和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计算机系统的感知智能,关于计算机感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科学称为感知智能科学。因此,感知智能技术是指,计算机模仿人类进行感应与推理的应用工程技术。感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图像理解、语音判断、目标识别、运动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认知智能技术。在感应智能和推理智能的基础上,人类正在努力使计算机智能系统全面具备学习知识、理解现象、分析评估、演绎决断等能力,这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工程科学统称认知智能科学。关于认知智能科学的应用技术称为认知智能技术。具备认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辅助人类学习和记忆更丰富的知识,分析和理解更复杂的现象,实现和演绎更艰难的决策。目前,任何计算机智能系统都还难以将人文、数理、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及分析方法完全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更谈不上融会贯通。所以,对于许多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人类还必须充分依靠自身的智慧与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认知智能技术和手段的快速发展,智能计算机系统将能够为作战指挥人员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决策性工作。

第三,算知智能技术。计算是人类依据数学方法和计算结果获得某种结论的智能行为,算知智能则是计算机模仿人类进行数量计算和逻辑推理以获得某种知识结果的工程科学和技术。人类通过运用相关的知识、数据和技术,设计运算、自学习和推理规则并编制相应的程序软件,让计算机具备人类的数量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方面科研与实践工作导致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的领域性技术,即算知智能技术。因此,算知智能技术是指,计算机替代人类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统计、计算推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技术。算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快速计算、统计归纳、逻辑推断等计算与分析行为,帮助人类解决大量计算、分析、统计和推断任务,有效延伸和拓展人类从事相关工作的计算、处理和推理能力。

第四,行知智能技术。当计算机系统具备了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算知智能后,能够对事物进行自主认知和独立判断,并做出有选择的主动行为,就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又一新领域,行知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这里所说的自主行为,不是简单的离散行为,而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实施的系列化行动策略,包括对行动后所面临情况再判断、再行动的连续性复杂行为,比如无人驾驶系统的自主飞行行为,各类作战机器人的专业化主动作业行为。所以,行知智能技术是关于计算机系统如何自主行动的工程科学与技术。目前,已经出现并且还将会出现更多的行知智能计算机系统,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将作为行知智能计算机系统的主要表现形式,替代人类完成多种多样的军事作战任务。

智能技术的应用

无人化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全面影响未来的作战形态与模式,具体将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辅助决策。智能系统具备知识储存、综合分析和快速推断的强大能力,可以协助指挥员掌握更多的战场知识和信息,拓展指挥员分析和评估的视角,以应对数量更多的战场情报和更加多变的突发情况;可以强化指挥员选择最优作战方案的实际能力,有效地辅助指挥员实施战场决策,进而更加从容地面对复杂战情和作战任务。

第二,现实作战。现在的无人作战飞机、无人作战舰艇、巷战机器人兵等智能武器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由作战人员进行策略性操控,它们无论在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算知智能还是行知智能上都尚未完全达到“随人类之心”和“行人类所欲”的境地。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无人化智能武器的精准“察、控、打一体”作战能力将得到全面、快速地提高。

第三,全域渗透。由于战场机器人将在陆、海、空、天、网等越来越多的作战领域替代人类去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尤其是危险、艰难的作战任务,未来的作战行动中,直接参战的人员数量将会逐渐减少,这将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值得强调的是,由于机器人不知疲倦、不怕困苦、不畏艰险、不惧生死、勇往直前,且可以设计成各种战场需要的身形和式样,这将改变传统战场上人是唯一行动主体的局面,由此产生的机器军将显著提高作战效率,全面丰富作战场景、形态与模式,成为未来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需要明确,上述各类智能技术和机器军的发展建设都应该充分运用一个极为重要的平台,这就是“军民融合”。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国家民用体系中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量,通过国家民用体系和军事领域的相互结合,实现相互促进、高效共赢与全面发展。实际上,军民融合可使全社会的科研力量为军队服务,进而可以将研究得到的成果和产品经过转化回馈服务于全社会。这样,既推动了军事技术与装备的进步,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概括上述相关内容可见,云作战对技术支援体系的要求将远远高过以往各种作战形态,而技术支援体系的基本结构关系可以由图2.13表示。

精选-15-1.jpg

   2.13表明,云作战技术支援体系主要包括:军事侦察技术体系、军事隐形技术体系、军事装备技术体系、军事通信技术体系和军事智能技术体系,它们共同支援着未来云作战行动,其中的军事智能技术不仅有独立的应用价值和发展特点,还可以对侦察、隐形、装备、通信技术体系提供重要支持和增强作用,提升它们的自动化水平。这五类技术支援体系可以分别建设与发展,也可以通过军民融合平台借助全社会的技术力量实现整体化共赢建设与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支援体系和平台是未来云作战支援体系发展和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戴锋,魏亮,吴松涛.“云作战”理论初探[J]. 中国军事科学, 2013(4):142-151.

[2] 戴锋魏亮吴松涛再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4(3): 129-138.

[3] 戴锋魏亮吴松涛三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5(1): 135-146.

友情提示】本文素材选自作者的书稿《云作战导论》,更加完整、详细的背景资料可参见:

1. 《云作战导论》节选系列(科学网: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195&do=blog&classid=177502&view=me&from=space)

2.『云作战』论点信息系列(微信公众号:云作战)。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不涉密;作者对在科学网所发表的“云作战”相关原创文章拥有版权。

联系作者电子信箱:fengdai@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95-1340773.html

上一篇:『云作战』技术支援体系(1)
下一篇:『云作战』后勤保障体系
收藏 IP: 115.60.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2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