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创新引领,共享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正在全国范围内热烈进行中。各种科技产品推介活动、科技讲座,搞得热热闹闹。活动有关的朋友们又一次踏上征程。此刻,科技传播工作者更加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科技传播活动,让公众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公众科技创新的热情,想必是科技活动周想达到的一个目的。
然而,许多相关问题的解决仍然在路上。
实际上,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已有的科技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即将登场的新科技将给我们现有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谁都难以预料十年、二十年后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以致于我们很难用现有的观念去规划未来的生活。
但一方面,我们充分享受了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实惠;别一方面我们对科技带来的负面东西又充满了怨言,而且有逐渐放大的趋势。面对缤纷科技,人们内心充满了纠结和困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冬天只有白菜萝卜吃的时候,我们渴望能每天有青菜番茄吃。当四季的蔬果如约端上我们的餐桌的时候,我们却在抱怨这也不自然了,那也不自然了,西红柿已经不是小时候吃的味道,香蕉是催熟的、柑橘荔枝都是泡过药水的....人们不能忍受现代种植和加工技术带来的哪么一点点食品安全的风险。
看着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人们不知道哪些“有毒”,哪些“无毒”,因为绝大部分有一定保质期的食品,都是用过添加剂的,尽管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人们仍然谈食品添加剂色变......连我们吃的食盐不能幸免。可没有食品添加剂,哪有那么多美味食品。
尽管我们向往所谓的“自然食品“,但仍然尽情享受着“不自然”带给我们的种种满足。漫天的谣言、妖魔化的食品安全,其实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但却造成人们心理的恐慌。
当然,上述谈到了食品安全,又是个敏感话题。需要声明一下,我无意为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不法商贩辩解,我也不反对有能力的人去追求你认为的充满自然味道的健康生活。只是想说,绝对安全的食品不存在。生活的改变需要付出代价,你心中的代价。
科技的发展总是在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中前行。其实,我们已经不知不觉掉入科技发展带来的现代生活的诱惑中,你不可能回到过去,也回不到过去,你的很多抱怨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愚蠢的。你想要的太多了,现实不可能满足你。
医学的飞速发展已经使人们的生存寿命大大延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医疗技术给人们带来长寿的同时,并不能保证你健康地延长生命。医学的局限性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让人们重新思考“医学的终极到底是什么?”。
人们开始抱怨过度医疗、反思高昂的人为延长生命付出的代价到底值不值。有医务工作者开始推进“缓和医疗”,即我们过去说的姑息治疗。既然没有希望治愈,就不要让病人备受煎熬,接受各种创伤性治疗,可以采取一些支持疗法,减轻病人的痛苦,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满足他们最后的愿望,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平静地离去。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病人观念的转变、病人家属观念的转变,大家意见的统一。面对医疗,处于生命最后阶段患者的选择,比起一个健康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要困难得多。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应用却可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所以人们总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正视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没有错,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也一直在呼吁这个问题。但有意混淆视听,放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造成公众失去对科学技术的信任,社会发生混乱,也应该引起关注。
在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传播的方式越来越便利,一个谣言可以在瞬间如病毒扩散般传遍网络。而正面的科学宣传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是靠若干个公众号的科学传播,办几个科技活动周能够解决的。
人类的探索欲永无止境,人类的需求不断更新。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几天机器人热,那天与老公聊天,还谈到将来要买个机器人保姆。但这家伙要好好干活,还得依靠网络,依靠大数据,一但机器人被黑客攻击,给俺家放把火,或者情绪失控,把人伤了,想想这个,就不寒而栗。所以,想想还是不要机器人吧,不过话说回来,比机器人更可怕的还是人。
昨天晚上看了一眼中央台的“开讲啦”,很不错的节目。一位姓曲的专家在回答观众应如何面对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时,用人类“右手握着一把剑,劈开未来;左手拎着一个药箱,赶紧疗伤”来形容人类面对科技负面作用的无奈。人们似乎只有先接受新技术的应用,再来应对其带来的伤害。只能这样吗?
公众不难理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又禁不住其中的诱惑。就像每个人都知道手机依赖不好,却又戒不掉随时随地看手机的坏毛病。
很多人并不会对“你究竟想要什么”这个问题认真思考过,只是顺其自然,就这么下去,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科技已经很发达了,然而社会却变得有点混乱......
如何解决问题,还是交给专家去做吧,希望专家的研究成果,能真的让公众有效面对科技的负面效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