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真想再去西藏看神山圣湖

已有 5116 次阅读 2011-9-23 13:4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冈仁波齐神山, 玛旁雍错圣湖

已过耳顺之年,高喊着退休后要闭门修行的南村听雨兄突然对西藏兴趣大涨,这已是今年他第二次进藏了,从8月底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还玩不够,你知道家里人还是挺为你担心的,毕竟是高原啊,你一个血压高的人,还敢去那么高的地方,不要命了!唉,看样子是兴趣能战胜身体的极限。人家阿里都回来了,三个55岁以上的老人加司机导游,9天的旅程,还一路微博实况直播,羡慕煞我了,我什么时候能再去西藏看神山圣湖啊。

想当初俺05年进藏时没能坐成火车,也没玩单反,最高去了日喀则,真的没玩够,留恋拉萨河,浏览美丽的纳木措...一直想再去,起码坐火车去,看看藏羚羊什么的,不知今生可否如愿。看看人家五六十岁的人,尤其南村兄的学弟段哥、刘姐两口子(在拉萨参加完雪顿节活动的南村正发愁到了“人嫌够不待见”年纪,旅行社都不爱带你玩的当儿,见到了开车来藏的学弟,真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居然能从北京自驾去西藏,如此看来,我们应该还有戏。努力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知有多少人能真正达到这个标准,不过是个比喻,但不管怎么说,人的人生要经历更多,见识更多,才能悟出更多,活得更心安吧。

借几张段大哥的照片,让大家也看看少无人烟的美丽高原上的神山圣湖是什么样子的。
 
 
夕阳阳余晖照耀下的冈仁波齐雪峰闪烁着金色光芒
 
 
冈仁波齐神山
 
 
神山下的玛旁雍措圣湖
 
 
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雪山下的玛旁雍措湖
 
 
 
 
多彩的玛旁雍措
 
 
玛旁雍措旁转湖溿转湖的人儿
 
 
(以下文字介绍摘自段哥刘姐的博客)

在西藏旅游地图上,冈仁波齐神山和玛旁雍错圣湖,作为一个整体标注为神山圣湖风景旅游区。它们在拉萨以西1200余公里处。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它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苯教和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中心。


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终年积雪,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它形似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的万字格。看见它,人们就不由得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冈仁波齐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能看见雪峰之巅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我们这次藏地西行有两天都看见了它那迷人的雪峰。


9
13下午我们在纳木那尼雪山下的玛旁雍错湖畔转湖,远远看见冈仁波齐美丽的雪峰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9
14清晨,我们再次来到玛旁雍错湖畔,在高高的山岗上挂经幡。挂过经幡,开车来到冈仁波齐山前,朝拜这座西域神山。我们真有福气,天空异常晴朗,冈仁波齐山向我们展示出它那难得一见的银光闪闪的面容。


菩萨保佑,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到了神山的真面目。


西藏有三大圣湖,纳木措、羊卓雍措和玛旁雍措。就是湖。


羊卓雍措在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距拉萨不到100公里;纳木措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以北,位于西藏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240公里。这两处高原圣湖,离拉萨较近,到西藏旅游大都会去转湖。


玛旁雍措在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雪峰(海拔6638米)和喜马拉雅山脉纳木那尼雪峰(海拔7694米)之间的普兰县,距拉萨1200多公里,去的人就少。但玛旁雍错在西藏三大高原圣湖中最具特色。


在西藏,神山圣湖首先在它的宗教意义,是信众们对自然和神灵的宗教膜拜。


三大圣湖中,唯有玛旁雍措被佛教、印度教、耆教和苯教四大宗教尊为自己的圣湖。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

玛旁雍错有世界江河之母美誉,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狮泉河的发源地。


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最后进入印度与恒河相汇。孔雀河又称卡尔那利河,为中尼界河。象泉河又称朗钦藏布,是西藏阿里最主要的河流,也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狮泉河是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是印度河的源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489572.html

上一篇:菇类世界有奇观
下一篇:京城初秋园景之大观园篇
收藏 IP: 221.217.200.*| 热度|

11 陈小润 刘艳红 张玉秀 蔣勁松 李学宽 付碧宏 郭桅 吕洪波 陈三茂 郑祺 shihuashish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3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