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还没过完,过年的月份,总觉得该多说些喜兴的事情,比如晒晒花花草草什么的,可惜,不管啥时,总有“坏事”进入你的视野,在你的内心掀起波澜。该来的终究会来。
最近的坏消息似乎多了一些,先是惊闻昔日的同窗患肝癌离世,后又得知远方的亲人突发疑似脑卒中进了医院,心情立即沉重起来。亲人的事情必须时刻关注,好在处在医疗条件比较好的一线发达城市,大医院加上医术高明的专业医生,判断正确,及时干预,目前看结果还不错。
习惯遇到亲朋患病,就补充一下相关知识。一位年长的朋友,正好是神经内科领域有着多年从医经验的老专家,人也特别热心,我通过微信,向她简单陈述了患者症状、初步的CT结果和干预措施,没想她第一时间给我打来电话,聊了好久,令我很感动,收获很多。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也许有用。
她告诉我,从患者症状(头晕,站立不稳,言语受限等)来说应该是急性脑卒中,至于CT,一般要在急性发作72小时(网上有介绍说24小时)才能有明显的影像变化,MIT(核磁)的检查很关键,一般发病六小时就能确定病灶,准确作出诊断。六小时,这个时间段也是干预(溶栓)的最佳时机。做核磁在各大医院预约都比较困难,很难再短时间内约上。但如果症状明显,看CT的影像没有出血点,就可以按脑梗治疗了。
事实上,第一时间到大医院看急诊,对患者病症的干预过程都没有什么问题,溶栓后很快用上了改善侧肢循环的国产新药丁苯酞,效果非常明显。很感谢左大夫花了差不多20分钟的时间给我进行了有关脑卒中的科普。以前审稿中几次看到那个数字都有点怀疑:脑卒中全国发病率已升至首位,总怀疑这个帽子该给心梗才对,也许因为后者死亡率更高,更引人注目吧。从大夫朋友嘴里也证实了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的确是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居于发病率首位。而且具有复发率、致残率高的特点,早期往往不被重视,有不少患者贻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想起家人曾说过,几年前就有头晕等症状,而且单位的组织的脑卒中筛查也把他列入了高危人群,但症状不明显时,往往不被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因为颈椎病也可以引起头晕等。即便进了医院,确诊也需要一段时间,才知道头部核磁平扫+弥散检查才能最终确诊,结果出来,找到病灶也踏实了。有疑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有些季节性高发的疾病,更要小心。
谁都免不了患病,到了一定年龄,机体功能退化,很多病都成了高危,即便像我家人那样饮食生活都比较规律的人群,也不能幸免,年龄为第一高危因素,血压血糖血脂高也要特别小心。既来之,则安之吧,我们的观念一致,相信现代医学,规范治疗,康复应该不是事儿,如今亲人七天的危险期已过,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为他祈祷。
周围的癌症、心脑血管患者也不少,大家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最难改变的是生活方式,在与医生朋友的对话中也谈到了这一点,医生可以对患者对症治疗,就是医病,但大多医不了心,改变不了你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没有患者的多方配合,往往医生再高明也无力回天。
去医院看病,重点是各种检查,医生一般没有很多时间耐心跟患者聊聊治疗之外的事儿,健康的生活方式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真的挺难(话题另议)。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医学的局限性,个体差异,也造成了哪怕看起来是非常常见的病,如果治疗周期过长,治疗效果欠佳,各方耐心都会出现问题,患者方往往会追求急功近利,寻找一些捷径,其实这个也可以理解,但走入极端就比较麻烦,我见到的这类事情也不少。结局也不理想。
社会进步,医学发达,寿命延长。患病不可拍,相信科学,规范治疗和预防复发应该是可以做到长寿的,否则会比较麻烦。一个朋友过年时给我打电话,他十多年前肾癌切除了一个肾,两年前又得了胰腺癌,手术后定期检查,规范治疗,现在恢复的不错。而他的一个熟人,得了恶性程度不算高的癌症,却没有坚持规范治疗,相信偏方(不是规范的中医中药康复啊,这个我不反对),人很快不行了。前天和一个年轻朋友聊天,说到他一个不到四十岁的朋友得了癌症,喝什么牛骨汤大补,七窍出血走了,说起来都挺令人悲哀。
过度治疗也是容易引发担心的问题,这个肯定存在,首先是基于误诊。但据医生朋友介绍,现在像脑卒中这类高发病,一直到县级医院都制定了统一的诊断筛查预防标准,根据病人的情况,各项指标检测,尽量做到人性化治疗,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和患者的负担。脑卒中之类的常见病及时干预,规范治疗,一般康复率还是挺高的。北医三院亲戚所在的科室,开设了心血管代谢门诊,也是基于正本清源、综合评估,规范治疗的理念去的。总之,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一方面正规医院推行分级诊治,另一方面疾病预防也是有分级方案的,据医生朋友介绍,对于脑卒中这类疾病,有三高等危险因素的,需要按照一级预防标准控制指标,如果有发病,就要提高预防等级,二级预防,非常重要,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都要响应调整。这些其实都是需要进行科普的内容。
感谢我的医生朋友,她让我对脑卒中有了更多权威性的了解,帮助鼓励家人战胜疾病。她也鼓励我多了解最新的科学进展,多做一些科普工作。不知道这种浅显的分享是否对大家有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