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渐行渐远的书香味

已有 3127 次阅读 2020-7-31 22:5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读书

七月过去了,这一年算过去了一多半。感叹岁月飞逝,同时心中不时产生空唠唠的感觉。这大半年,都干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读了哪些有用的书?想想一天天过的有点浑浑噩噩,就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身边有很多想看的书,可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看手机,浏览那些没多少用的庞杂信息,用来深度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可至少在十多年前,还不是这样,那时智能手机似乎还没有大面积普及,各种媒体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读书看报还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的主要渠道。

这世界变化太大了。

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图书缺乏、报纸单一的年代的,读书,曾经显得那么时髦,那么紧迫。仅有的能够得到的“好书”如果不抓紧读,就会从你的身边滑走,真的是这样。甚至那时的读书有点饥不择食的样子。

前几天借唐山大地震纪念日话题,和朋友和家人谈起那些个住地震棚的日子,打发时光的情景有些还是很深刻的。地震那几天,哥哥正好从外地来北京出差,从同学家弄来一本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那时这样的被视为“毒草“的书是很难弄到的,兄妹几个抢着看,后来姐姐提议,不如我们轮流干,把它抄下来吧,幸好剧本不太长,只有几万字,我们兄妹几个在地震棚里接力干了好几天,抄了整整一大本。那时书不够读,流行传阅手抄本,后来这样一本凝聚着我们几个心血的手抄本,不知被哪个借走看,传丢了,实属很遗憾的事情。

那个年代,很多书都成了禁书,包括一些西方文学名著,书店里图书馆里根本是见不到的。幸运的是,中学时,姐姐已经参加工作,她有个同事的父亲正好在图书馆工作,偷偷把那些世界文学名著拿出来传看,但是要限期归还。所以,那段时间,读书的时间就显得特别宝贵,拿到书以后就废寝忘食赶紧读完,好还书,后面有人排队等着看呢。

这样一气呵成的读书方式效果特别好,记得那时读过的名著还真不少,有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欧也妮葛朗台》,伏尼契的《牛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等,尽管那时读这些书,有写内容还不太理解,但读书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时代,读书也是消磨时光的重要途径。记得上学的路上,还和同样喜欢读书的同学兴致勃勃讨论刚读过的书。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雨果的《九三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

那个时代提供给我们阅读的图书太匮乏了,学习资料更是少的可怜,哪天要是拿到书本之外的习题集什么的都是如获至宝,甚至一本老歌歌本也能让你兴奋不已。

谁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选择的图书浩如烟海,然而似乎我们却离书香渐行渐远。

不可否认,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带来的阅读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但很多时候,碎片化的阅读甚至算不上读书,能够深度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我也是这样,网络的信息量太大,诱惑多多,每每拿起书本不久,就忍不住拿起手机浏览网络信息上,嘈杂的信息海洋冲淡了读书的欲望、压缩了读书的时间。曾经那么珍惜读书时间的我们,面对书的海洋,却禁不住互联网媒体的诱惑。

难道互联网时代真的使我们脱离了原本的自我吗?

此时,心中升起一股惭愧感。想改变自己,克制看手机的欲望,重温书香,我能做到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244488.html

上一篇:追寻花开的脚步:又见铃铛花(桔梗)
下一篇:追寻花开的脚步:芝麻花开了
收藏 IP: 221.223.194.*| 热度|

21 刘旭霞 王庆浩 武夷山 杨卫东 杜占池 刁承泰 王德华 冯大诚 胡文兵 郑永军 杨正瓴 史晓雷 刘良桂 刘立 范振英 王汉森 刘全慧 王启云 李学宽 黄河宁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