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观《毒液:致命守护者》,扯点关于生命共生体的事情

已有 4266 次阅读 2018-11-13 22:1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没啥,就是作为生活的调剂。

不算影迷,也说不出几个影星,其实也不太关心影讯什么的,要不是陈安老师下午提起他刚看了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我还不知道这个电影最近上映,而且还特火爆。一时心血来潮,立马就去看了。

年轻人更喜欢看
4D版,里面伴随激烈打斗等场面的闪电、风、会动的座椅等,让人感觉很刺激,俺等老年人还是不图那个刺激吧。每个人对于同一影片,肯定关注的角度不一样。

才听说的电影,看电影之前没有看任何介绍,看完电影没有看任何影评,我只是想凭我的直觉,我的独立思考,从一个生命科学爱好者的角度结合电影剧情稍作议论,不知能否引起些许共鸣。凭记忆,情节叙述和用词不一定那么准确。

这片子属于西方科幻大片,这类题材总离不开宇宙啊生命啊这些套路。这个影片冒出了共生体这个貌似新奇的玩意儿。地球上的野心家(生命基金会的头头)打着拯救即将毁灭的地球上的生命的旗号,发射飞船到所谓存在生命的彗星上取回外星生命共生体样本,并招募志愿者,在基金会的生命实验室里制造能够适应外星环境的生命结合体。

结果失控。

培养的名为“毒液”的共生体,以奇生虫的形式潜入主角——一个叫艾迪的记者体内,反客为主,控制主角的身体,甚至大脑,引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混战”——人与共生体的混战,最后演变为共生体之间的混战。


既然是科幻作品,就不必太在意里面的科学内容是否合理,本来科幻这玩意许多时候看似充满了荒谬,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暗示意义。这回颇能忽悠的编剧不谈基因不谈克隆,整出了生命共生体的题材。

这倒让我想到,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与其他生命的结合体,我们身体里寄生着庞大的微生物群里,难道我们不是人与共生微生物和结合体吗?既无形又有形的“毒液”和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其实有其相似之处,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类,毁灭人类,也能拯救人类。


我们身体里的微生物数量以万亿计,它们不仅覆盖在我们的皮肤表面,也寄生在我们的肠道等处,它们大多数与人类和谐共生,互利互惠。人体中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理、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微生物的共生,我们可能一天也生存不下去。关键的问题是,原本的和谐共生关系往往被打破。影片中的生命基金会不负责任地引进外星共生体,一定会打破地球的生态平衡。

宇宙的生命本无善恶之分,生存是第一位的,但生存也离不开与其他生命的和谐共生。

影片中,“毒液”这类作为来自宇宙的共生体以人体寄生虫的形式侵入人体(影片中用了“感染”一词,很像是细菌病毒进入人体的方式),能给宿主以“超人”的力量,但终究没有人类的理性思维,更缺乏人性的思考。但不可否认,它们一但与宿主融为一体,一定会受到宿主的影响,要么变恶,要么变善。

剧中的主角为了正义,深入虎穴,不幸感染了不明外星共生体“毒液”,不能自控,毒液也显示了它对人类巨大的破坏力量。但最终体内的“毒液”似乎受到正义的感化,爱上了地球,决定帮助人类阻止一场罪恶,并获得成功。所以,和谐的共生会带来益处。

生命亦正亦邪,就是这样。就像毒液人样,以“好人”为宿主,就是“好人”;以“坏人”为宿主,就是“坏人”。


人与微生物的共生不也是如此吗?看到电梯里的广告:通缉肠道菌,大肆诋毁大肠杆菌,就有些想法。其实大肠杆菌家族的大部分对人类并无害处,它们是肠道菌群的正常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生活的地盘,少数致病菌其实也并不是特别可怕,只要适当注意卫生,轻易也不会进到人体内去作恶。大肠杆菌对于人类来讲,还是功大于过的。

可怕的是,人类有时并不懂得与自己共生的微生物和谐相处。要么就是没有创造良好的体内体外生态环境,造成微生物失衡,甚至引起某些种类起来造反捣乱,给人类造成灾难,比如瘟疫爆发;要么就是对体内并无大碍的细菌等利用抗生素乱杀乱砍(滥用抗生素),以致加快变异,导致无药可用的超级细菌的诞生。

人类有时就是自食其果。


历史上无数次的“瘟疫”大流行充分证明,别小看了那些看不见的微小生命,它们同样可以掀起大的风浪,甚至可以给人类以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教训太多了。人类终究是渺小的,他们并不能主宰宇宙中的生命。就像电影中的情景,创造生命的过程充满了变数。

地球是地球生命的共生体,人类是与微生物的共生体。人们总说众生平等,是生命都该善待,但要做到和谐相处真的不那么容易。和谐,不代表退让,而是寻求一种平衡。也许,人类正在努力寻找新的平衡点。

说电影,说毒液,扯远了吗?欢迎拍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146110.html

上一篇:金色的秋:银杏树下幸福人生
下一篇:南非纪行(一):黄金钻石打造的国度
收藏 IP: 114.253.135.*| 热度|

2 郑永军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