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首个医师节到了,祝科学网的医生朋友们节日快乐 ,顺便谈点感想

已有 3093 次阅读 2018-8-19 10:00 |个人分类:时事浅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医师节, 医患关系

今天是首个“中国医师节”。博友里想必也有不少医生朋友,首先祝你们节日快乐。


朋友圈里的医生朋友不少,但发现当医生的都很低调,原因大家知道的。记得上周和朋友的朋友聚会,一桌坐的差不多都是当医生的,大家都不太谈医疗那点事,倒是一个从部队医院刚转业,现在在某外资保险公司做销售的显得很活跃。

我们都喜欢有几个医生朋友,这多少有点功利之心。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不看医生?也许,到你老了,早已不是“原装”的,而是变成医生的杰作、医学的一个作品。

好几年不看医生了,可是今天早上吃个烧饼,居然掉了一颗牙,看来真的快“老掉牙了”,看来还得找医生看牙。

这大辈子经历的与医生打交道的经历不太多,遇到的医生其实还都不错的。

 

26年前,还是个30出头的小编,没啥社会关系,也不懂那么多人情世故。某天实在忍受不了了,准备去做个痔疮手术。经同事介绍,去广安门中医医院找蔻大夫看门诊,医生二话没说,根据病情帮我联系了住院手术的事情,更令我感动的是,请了他们科的一把刀李主任给我做手术。李国栋主任,一个头发有些花白、和蔼可亲的好医生,至今眼前还可以浮现出他的身影,想必早已退休安享晚年了。手术非常成功,我无以鸣谢,拿出一支“珍藏的钢笔”,李大夫推脱半天,收下了。

 

那个年代,不兴送红包给医生。90年代,医患关系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当然,也可能由于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许多事情没有曝光。

医患关系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医学的局限性,我们对医学的不了解,对医生的过高期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妈妈的身体积劳成疾,心脏、肺部都出了问题。在东直门中医医院住院治疗。当时的住院医是个年轻的女博士生,长的白白净净,戴副眼镜,记得姓刘。刘医生相当负责任,晚上就住在医院的宿舍,有问题都可以直接去宿舍找她。开始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我也高兴跟她讨论一些关心的医学问题,还把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表典送给她。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为妈妈年纪比较大了,心肺功能都不太好,有感染,发热,一直控制不太好,抗生素不断升级,结果一输液消炎,反而倒是引起更高的热(应该有二次感染)。使我对医生的医术和用药方法产生怀疑。加上后来结算时人些令人吃惊的费用,对刘医生产生了些许怨恨,甚至也有一些争执,治疗也没有在这里坚持。

在医患关系中,病人及其家属永远是处于信息缺失的地位。加上人类对自身对疾病的了解不够,面对复杂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复杂性,能对治疗本身满意的患者能有多少呢?可是,我们又不能不相信医生。

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一定是希望把病人治好的。只是,医学有局限,医生的判断也有失误的时候,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否实在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医患关系的解决,不只依赖于社会的进步,也依赖于医学的进步,医疗大数据的完善。当然,也离不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更离不开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理解和配合。


社会分工不同,每一个行业都值得尊重。我曾经问一个熟悉的七岁小朋友,长大了想干什么,她毫不犹豫回答,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她妈妈是一名医生,光荣的人民医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是的,当医生是光荣的。医生不是万能,谁都不是万能。但每一个医生都在努力治病救人,有了医学的发达,有了医生的努力,人类的寿命才真正得以延长。



最后,欢迎大家关乎俺新整的微信公众号“齐闻天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130001.html

上一篇:人民警察爱人民,俺亲身体验了:包包历险记终结篇
下一篇:王家大院与我大隐于市的母亲
收藏 IP: 61.48.67.*| 热度|

4 刘全慧 武夷山 杨正瓴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