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当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遇到人类的干扰 精选

已有 5959 次阅读 2017-8-16 22:2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态保护, 旅游开发

鬼斧神工原用于形容人为作品,指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现在也常用来形容大自然的杰作,奇妙的自然景观。

喜欢旅游,也算去过一些地方,特别钟情美好的自然景观,每每看到那些奇特的、特别令人震撼的地形地貌景观啥的,脑海中就跳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的比喻,总感觉人类的力量有限,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建筑师、雕刻师。

所谓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也许最能打动人,但人类聚集的地方,亿万年来形成的原生态景观早已受到破坏(当然,大自然也在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地震以及火山爆发等就是一个毁坏再创作的过程),尽管这种影响可能在短期内并不一定突出显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大量作品,早已打上了人类干预的烙印。

自古人类与天斗、与地斗,如各种规模的水力建设(还有矿业开采什么的)一直没有停止,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会尽力营造好的景观效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开发。大自然加人工雕琢的生态之作,很多也是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潜在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

发生在著名的旅游景点九寨沟景区的7级地震,再度引起人们对涉及水利建设、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新一轮讨论。各种矛盾暴露出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有立场有不同的观点。专家普遍认为,水利建设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甚至会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如何规避地震灾害等的影响,保一方平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事情,如何权衡利弊,专家的任务艰巨,政府的决策艰难。

前几天看到李学宽老师去了待开发的陕北雨岔大峡谷,拍到了可与美国的羚羊谷媲美的自然景色。互联网时代,啥事都瞒不住,很多人针对那里已经跃跃欲动。甘泉的大峡谷很快就要进行旅游开发,具体的方案不清楚。据说也涉及村民的搬迁等问题,这还不算太难办的事情,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不破坏那里的生态,又能保证游客安全和比较好的旅游体验。不经过充分的环境评估、论证,如果匆匆开放景点,会不会有问题?我很担心。有些地方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可能会采取边开放、收费,边完善景区建设的方式。中国人习惯了急功近利,不会考虑太长久。开发建设太快,往往会出问题。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很难恢复。

久居城市的人们,更喜欢看带有原生态的景观,但这些所谓的原生态又能保留多久呢?前些天去甘南藏区拉尕那,体验了一晚没电、没自来水的所谓“原生态”生活,当地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海拔高,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通自来水不容易,电力供应也不稳定,我把这里的情况跟第二天要来的朋友说了,结果他们来了,转了一圈儿就走了,也没有住宿。这里的景色不错,夜晚可以看到漫天的星星,藏民们也很淳朴友好,有原生态的一些影子。

有了游客,百姓的收入来源增加了,生活改善了,从他们脸上可以看到些许的满足。但基础设施不行,就难以吸引更多的游人。如果有人愿意投资,开发像拉尕那那样山谷的旅游,让藏民一定程度的迁出,建起像样的饭店,周边公路交通服务等配套设施大幅度改观,情况会怎样?可以想象,山谷的自然风光一定会受到影响,原生态景观会大打折扣。但当地政府和藏民应该会欢迎,谁不希望生活往好的方向改观,也许,原生态美景在他们眼里早已不算什么,那里的人们需要更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偌大的中国,好山好水好风光,有待开发的景点太多了。可以预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中国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已经到来。但面临的问题多多,无疑,环境生态保护应该排首位。

开发旅游为有条件的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指出了明路,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等地方的旅游开发,受到更多因素的限制,需要评估的内容更多,环境生态承受力的评估是需要国家来统筹的。开发商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但必须受到环境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外行,随便瞎扯几句,供大家讨论。





甘南首府合作市边上的当周草原,生态良好,但周边的开发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到处是工地

建在高原上的城市(合作市,平均海拔3000米),已经完成实现了现代化,高楼林立,夜景很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071413.html

上一篇:蚊子为啥总跟俺过不去
下一篇:秋莲
收藏 IP: 111.197.145.*| 热度|

13 陈楷翰 代恒伟 苏德辰 陆俊茜 武夷山 彭真明 孔梅 强涛 孟津 jlx1969 yunmu zjzhaokeqin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