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园林绿化带里的中草药:蔷薇

已有 1466 次阅读 2024-10-6 22:23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G_20240922_163428.jpg

《蔷薇》

符锡

山半蔷薇夏始开,开迟蜂蝶不知来。

动摇也自东风力,懒慢凭他细雨催。

未拟凝妆临野屋,忽惊攒火照书堆。

病馀且得从渠醉,药裹何妨远酒杯。

IMG_20240922_163421.jpg

《中药大辞典》:蔷薇花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Huā

【别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

【出处】出自《医林纂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朵。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地。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原形态】多花蔷薇,又名:墙麻、牛棘、墙薇(《本经》),牛勒、山枣(《吴普本草》),蔷蘼、山棘、蔷薇(《别录》),玉鸡苗(《清异录》),刺縻(《救荒本草》),刺红、野蔷薇(《群芳谱》),倒钩刺、和尚头、七姊妹。落叶小灌木,高达2米。茎、枝多尖刺,有时呈偃伏或缠绕状,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枚,椭圆形或广卵形,先端钝或尖,基部钝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或被柔毛;托叶极明显,中部以下与叶柄合生,边缘篦状深裂。花多数簇生,为圆锥形伞房花序,白色,芳香,花梗上着生少数腺毛;萼片5,披针形,密生绒毛;花瓣5片,心脏形或广倒卵形,凹头;雄蕊多数;花柱无毛,合生,伸出于萼筒外,花托成熟时肉质而有光泽。瘦果,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性状】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花含黄芪甙,又含挥发油0.02~0.03%左右。

【性味】甘,凉。①《药材资料汇编》:"甘,平。"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凉。"③《上海常用中草药》:"苦涩,寒。"

【注意】《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功能主治】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热吐血,口渴,泻痢,疟疾,刀伤出血。①《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②《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③《现代实用中药》:"芳香健胃。"④《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撒。

【复方】①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

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小果蔷薇的花在江苏亦作蔷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状毛,花柱有白毛,其他与上种同。参见"小金樱"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40922_163231.jpg

《中华本草》:蔷薇花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Huā

【别名】刺花、白残花、柴米米花。

【英文名】Flower of Japanese Rose

【出处】出自《医林纂要》;1.陶弘景:营实即是蔷薇子, 以白花者为良。根,亦可煮酿酒,茎叶,亦可煮作饮。2.《蜀本草》:《图经》云,蔷薇茎间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叶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3.《纲目》:蔷薇,野生林堑间。春抽嫩蕻,小儿掐去皮刺食之;既长则成丛似蔓,而茎硬多刺,小叶尖薄有细齿;四、五月开花,四出,黄心,有白色、粉红二者;结子成簇,生青熟红,其核有白毛,如金。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野蔷薇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采收和储藏】: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集,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原形态】野蔷薇 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花两性;多,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花瓣5,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柱结合成束。果实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栽培】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半阴,好肥耐瘠,不耐水湿,一般土壤均可栽培。2.栽培技术:用扦插或压条繁殖法。扦插法:9-10月,先当年生粗壮饱满的枝条,截成20-25cm长作插条,用泥浆法扦插,插入泥浆中2/3或1/2,每1㎡约插1000枝左右。次年2月移植。压条法:2-3月,选2年生枝条,压其中部部分。压入土部分用刀刻伤,压入土内约5-6cm深,压实,露出土面的枝梢要用木棍支直。压后经常浇水,1年便能生根,次年1月便可切离移植。定植时按行株距70cm×50cm开穴定植。3.田间管理:每年中耕除草3-4次,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次,第1次施肥在春芽萌动时,用稀腐熟人畜粪尿浇在根的周围;第2次施肥在秋季落叶后,在植株周围挖一圆圈,埋入堆肥或畜粪。

【性状】性状鉴别 花朵大多破碎不全;花萼披针形,密被绒毛;花瓣黄白色至棕色,多数萎落皱缩卷曲,平展后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3cm,宽约1cm,先端中央微凹,中部楔形,可见条状脉纹(维管束)。雄蕊多数,着生于花萼筒上,黄色,卷曲成团。花托小壶形,基部有长短不等的花柄。质脆易碎。气微香,味微苦而涩。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淡黄白色。①上表皮乳突呈馒头状或类三角形,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类方形。②螺纹导管直径14-25μm。③花粉粒类圆形、椭圆形,淡黄棕色,直径28-42μm,可见3个萌发孔及1-3个萌发沟,外壁薄,光滑。④草酸钙簇晶直径28-42μm。

【化学成分】花的挥发油含28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2,5,5-三甲基庚二烯(2,5,5-trimethylheptadiene),牻牛儿酸甲酯(香叶酸甲酯methyl geranate)等。鉴别:取粗粉1g,加甲醇15ml,加热回流3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镁粉少许与盐酸1滴,溶液渐显樱红色(检查黄酮类)。

【归经】胃;大肠经。

【性味】苦、涩;凉。

【注意】《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功能主治】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暑热烦渴;胃脘胀闷,吐血,衄血,口疮,痈疖,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复方】①治疟疾: 野蔷薇花,拌茶煎服。 (《群芳谱》)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 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各家论述】1.《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2.《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3.《现代实用中药》:芳香健胃。4.《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5.《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922_163509.jpg

《中药大辞典》:蔷薇叶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Yè

【出处】出自《纲目》。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叶。

【功能主治】《南宁市药物志》:"捣烂外敷,生肌收口。"

【复方】①治下疳疮:黄蔷薇叶不拘多少,焙干为极细末,洗净敷上。(《摄生众妙方》)②治痈疽脓成不溃:蔷薇叶,晒干研末,蜂蜜和醋调敷,露出疮顶,自溃。(《江西中医药》(12):59,1957)。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40922_163317.jpg

《中华本草》:蔷薇叶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Yè

【英文名】Leaf of Japanese Rose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叶,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原形态】野蔷薇: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花两性;多,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花瓣5,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柱结合成束。果实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叶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木麻黄鞣亭(casuarictin)。

【归经】脾经。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用捣敷。

【复方】①治下疳疮: 黄蔷薇叶不拘多少,焙干为极细末,洗净敷上。 (《摄生众妙方》)②治痈疽脓成不溃: 蔷薇叶,晒干研末,蜂蜜和醋调敷,露出疮顶,自溃。〔《江西中医药》(12):59,1957〕

【各家论述】《南宁市药物志》:捣烂外敷,生肌收口。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922_163445.jpg

《中药大辞典》:蔷薇枝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Zhī

【出处】出自《纲目拾遗》。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茎。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妇人秃发,蔷薇嫩枝同猴枣煎汁刷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蔷薇枝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Zhī

【英文名】Stem of Japanese Rose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野蔷薇的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剪枝,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原形态】野蔷薇: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花两性;多,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花瓣5,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柱结合成束。果实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归经】肾经。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生发。主疮疖,秃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汤洗。

【各家论述】《纲目拾遗》:妇人秃发,蔷薇嫩枝同猴枣煎汁刷之。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922_163435.jpg

《中药大辞典》:蔷薇根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Gēn

【出处】出自《纲目》。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根。全年可采,挖取后,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根含委陵菜酸。根皮含鞣质23.3%。鲜叶含维生素C_61.6毫克%。

【归经】入脾、胃经。①《纲目》:"入阳明经。"②《本草汇言》:"入足阳明经。"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性味】苦涩,凉。①《日华子本草》:"味苦涩,冷,无毒。"②《南宁市药物志》:"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解毒。治肺痈,消渴,痢疾,关节炎,瘫痪,吐、衄、便血,尿频,遗尿,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疖疥癣。①《别录》;"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除邪逆气,疽癞诸恶疮,金疮伤挞,生肉复肌。"②《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牙齿痛,治邪气,通血经,止赤白痢,肠风泻血,恶疮疥癣,小儿疳虫肚痛。"③《纲目》:"除风热湿热,缩小便,止消渴。"④《纲目拾遗》:"治肺痈吐脓痰,酒煎服。"⑤《浙江民间草药》:"活血调经,清下焦湿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钱。外用:捣敷或煎汤含漱。

【复方】①治关节炎,半身瘫痪,月经不调,小便失禁,白带,口腔糜烂:野蔷薇根五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治小儿遗尿,老人尿频,妇女月经过多:鲜蔷薇根一两。炖瘦猪肉吃。③治习惯性鼻衄:蔷薇根皮二两。炖母鸡服。每周一次,连服三周。④治夏天热疖:鲜蔷薇根三两。煎水代茶。(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⑤治烫伤(未破者):倒钩刺根、斑鸠毛各等量。煨水洗伤处。⑥治跌打劳伤:倒钩刺根一两。煨水成浓汁,兑酒服。⑦治吐血或痔疮出血:倒钩刺根一两。煨水服。(⑤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40922_163502.jpg

《中华本草》:蔷薇根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Gēn

【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Rose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野蔷薇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原形态】野蔷薇 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花两性;多,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花瓣5,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柱结合成束。果实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即2a-二羟基熊果酸(2α,19α-dihydroxyursolic acid),野蔷薇葡萄糖酯(rosamultin)。

【药理作用】1.抗血栓形成: 本品对血小板活性、聚集性和血栓形成都有抑制作用。本品总提取液(水提醇沉液)2.4g(生药)/kg,4.8g(生药)/kg给家兔静脉注射,抽血作血栓形成试验,发现能显着延长“雪暴”发生时间和特异性血栓形成时间(CTFT)、显着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湿重和十重,剂量为4.8g(生药)/(kg·h),可达到没有可测量的血栓形成,剂量为2.4g(生药)/(kg·h),作用与阿司匹林 20mg/kg相当。离体试验,本品粗提取物也能产生类似作用,延长“雪暴”发生时间,使特异性血栓形成时间(CTFT)延长,使血栓长度缩短、湿重减轻,但对干重影响不显着,复钙时间测定,试管内0.0125ml提取液(水提醇沉液)即可延长复钙时间,0.05ml可使血液人凝。体内试验在6.4g(生药)/kg 9.6g(生药)/kg剂量下均可使复钙时间延长,并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显着缩短。本品总提取液体外试验还证明具有明显的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2.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蔷薇根粗提取物临床发现有降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作用。实验用蔷薇根粗提取物每只大鼠2ml/d灌胃,每星期给药6d,连续3星期,停药1星期后,每给药4星期停药1星期,共给药126d,可使喂饲高脂饲料的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及动脉组织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三酰甘油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从蔷薇根中分离提取出来的2a,19a二羟基熊果酸葡萄糖酯(野蔷薇葡萄糖酯rosamultin)和总三萜酸,均在16mg/只剂量时,对异辛基聚氧化乙烯酚(Triton)诱发的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具显着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作用。总三萜酸类每日15mg/只灌胃给药连续7d对高脂饮食引起的高脂血症小鼠有明显降低血清三酰甘油作用,但对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不明显。蔷薇根粗提物使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乳酸脱氨酶同工酶LDH/1、LDH/2的水平明显高于不给药的对照组,而LDH/5则低于对照组。而心肌内LDH/1和LDH/2的水平则给药组高于对照组。表明野蔷薇根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肝细胞可能有一定保扩作用。3.抗实验性心肌梗死:结扎家兔冠脉前降支后标测心外膜心电图,并经组织形态学证实,野蔷薇根注射液静注能改善侧支循环,对缺血性心肌有保护作用,并有抑制心率减慢作用。4.毒性: 毒性试验表明,野蔷薇根浸膏13.4g/kg,20g/kg,27g/kg分别给小鼠灌胃,每日1 次,连续5d或10d,部分动物肝、肾有脂肪变,无组织坏死,停药后病变可逆。小鼠腹腔注射本品总提取液的LD/50为127g(生药)/kg。

【归经】脾;胃;肾经。

【性味】苦涩;凉;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固精缩尿,消骨鲠。主疮痈肿痛,烫伤,口疮,痔血,鼻衄,关节疼痛,月经不调,痛经,久痢不愈,遗尿,尿频,白带过多,子宫脱垂,骨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研末,1.5-3g;或鲜品捣,绞汁。外用:适量,研粉敷;或煎水含漱。

【复方】①治关节炎,半身瘫痪,月经不调,小便失禁,白带,口腔糜烂: 野蔷薇根五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治小儿遗尿,老人尿频,妇女月经过多: 鲜蔷薇根一两。炖瘦猪肉吃。③治习惯性鼻衄: 蔷薇根皮二两。炖母鸡服。每周一次,连服三周。④治夏天热疖: 鲜蔷薇根三两。煎水代茶。(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⑤治烫伤(未破者): 倒钩刺根、斑鸠毛各等量。 煨水洗伤处。⑥治跌打劳伤: 倒钩刺根一两。 煨水成浓汁,兑酒服。⑦治吐血或痔疮出血: 倒钩刺根一两。煨水服。(⑤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各家论述】1.《别录》: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除邪逆气,疽癞诸恶疮,金疮伤挞,生肉复肌。2.《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痈疽恶疮, 牙齿痛,治邪气,通血经,止赤白痢, 肠风泻血, 恶疮疥癣,小儿疳虫肚痛。3.《纲目》:除风热湿热,缩小便,止消渴。4.《纲目拾遗》:治肺痈吐脓痰,酒煎服。5.《浙江民间草药》:活血调经,清下焦湿热。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922_163327.jpg

《中药大辞典》:蔷薇露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Lù

【别名】阿刺吉(《群芳谱》),蔷薇花露(《新本草备要》)。

【出处】出自《纲目拾遗》。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花的蒸馏液。

【功能主治】①《群芳谱》:"能疗人心疾。"②《纲目拾遗》:"温中达表,解散风邪。""散胸膈郁气。"③《现代实用中药》:"治口疮及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服,1~2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蔷薇露

【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Lù

【别名】阿刺吉、蔷薇花露。

【英文名】distilled liquiid of flower of Japanese Rose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群芳谱》:蔷薇露,出大食、占城、爪哇、回回国。今人多取其花浸水以代露, 或采茉莉为之。试法以琉璃瓶盛之,翻摇数四,其泡周上下者为真。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野蔷薇花的蒸馏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采收和储藏】:取蔷薇花瓣,拣净,用蒸馏法蒸取,收集备用。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原形态】野蔷薇 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花两性;多,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花瓣5,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柱结合成束。果实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归经】心;脾经。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主胃脘不舒,胸膈郁气,口疮,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30-60g。

【各家论述】1.《群芳谱》:能疗人心疾。2.《纲口拾遗》:温中达表,解散风邪。散胸膈郁气。3.《现代实用中药》 治口疮及消渴。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922_163344.jpg

相关博文:

花开荼蘼一场恋,蔷薇清暑药茶伴

如何区分玫瑰花和蔷薇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454043.html

上一篇:沙漠之舟全身宝,“血肉有情”四味药
下一篇:通奶草真的可以下奶吗?
收藏 IP: 120.230.19.*| 热度|

18 宁利中 刘永红 王涛 杨正瓴 朱晓刚 王从彦 钟炳 许培扬 尤明庆 刘进平 孙颉 孙南屏 崔锦华 杨学祥 高宏 籍利平 徐长庆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