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内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pcs

博文

贾宝玉的性格

已有 15742 次阅读 2010-5-9 16:15 |个人分类:stonestory|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红楼梦, 贾宝玉

   贾宝玉,红楼梦中的男性主要人物。他的性格特点,很怪,很诡异,很复杂。他不喜欢读书,但对圣人书《四书》是尊重的。我个人认为,他不喜欢读书是因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多了。”,后人不肖,把先贤的书拿来乱改,乱解,以至“不可读”。所以对于当时社会“主流”的书,他不喜欢读。不喜欢“经济学问”,不喜欢仕途,有活得“超脱”的一面。他这不喜欢读书的一面,是骂当时世人!骂得痛快。虽然“无力补天”,但是可以洁身自好。
    警幻仙姑称他“意淫”,这是褒义词,说明他关心女孩子。贾雨村说他“秉正邪之气”,都体现了他性格的复杂。他是某些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但他不是全然反对封建礼教的,比如贾政不在书房,如果他要经过书房还是要下马的,还有他和王夫人的关系也是很好的,亲昵,这还遭来了贾环的嫉妒,企图用蜡烫瞎他的眼睛。可见,他不反对全部的封建礼教,他只是追求婚姻上的自由而已。
   根据我听到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红楼梦》第三十回集中体现了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的几个层面:
   (1)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刚和林黛玉闹过别扭,在给她赔礼道歉,她对林可是真正的纯洁的爱情。这点在全书都有体现。
   (2)贾宝玉和薛宝钗:宝玉正给黛玉道歉,贾母派凤姐来看,凤姐带他们到贾母处,说他们早就和好。当时贾宝玉因刚和黛玉闹了别扭,很尴尬。于是他为了协调一下人际关系,舒缓一下尴尬的气氛,于是他找宝钗说话。宝钗是当时因为选秀失败的事也是心烦,另外,个人觉得她当时心里有种特殊的感觉:类似于要告诉宝玉,不要因为林妹妹不理你,你就找我说话。恰巧丫鬟靛儿来问宝钗有没有藏起她的扇子,“随分从时”的宝钗当时一反常态,说“你要仔细”,这话不光是给靛儿说的,更是对宝玉说的,所以回名才叫“借扇机带打双敲”。这点说明贾宝玉有追求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面。
  (3)贾宝玉和金钏:贾宝玉来到王夫人那里,和金钏的一些玩笑话,让王夫人把金钏赶了出去,并最终断送了她一条性命。贾宝玉和金钏的玩笑确实只是玩笑话。但他爱吃胭脂的这些习惯实际上是警幻仙姑归为“皮肤滥淫”一类的,这是他性格中低俗的一面。
  (4)贾宝玉和龄官:再接着,贾宝玉看到龄官画“蔷”,下雨了,他还提醒人家快走,别淋湿了。这是贾宝玉的“意淫”的一面,这个词也是警幻仙姑用的,并且是个褒义词。就是很关心女孩子,即使对方对他没有感情。
  (5)贾宝玉和袭人:贾宝玉提醒龄官下雨,都忘了自己在雨中。后来,他飞快的跑回怡红院。那群丫鬟把排水设施堵好,把水鸟翅膀缝了,放到水里玩。贾宝玉叫了好久的门,也没人开。袭人来开门,贾宝玉给她一个窝心脚,把她踢得晚上还吐了血。这说明贾宝玉性格深处,还有要使用做主子的特权的想法的。毕竟他是统治阶级,有其特有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前面也有过体现,因为李嬷嬷喝了他的枫露茶,他要撵李嬷嬷,结果却是撵走了无辜的丫鬟茜雪。他是统治阶级,这是理所应当的心理优越感。
    可见,贾宝玉有着多层复杂的人格,有高尚的,也有低俗的。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贾宝玉最有个性的性格特点,就是对女孩子的亲近。在当时,女子是社会底层的人。宝玉这个性格特征说明他关心社会底层的人,推而广之,贾宝玉的好朋友,有柳湘莲,琪官蒋玉菡等,这些戏子,同样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贾宝玉懂得结交社会边缘人,是他开明之处,他对社会边缘人有着无限的同情和关怀。贾宝玉挨贾政打,有句真情流露,“我便是为他们死了也愿意”。
    再推而广之,这种伟大的性格特点,最终就是警幻情榜考语中的“情不情”,第一个“情”做动词,就是说对跟他没感情的人或物他依然能给与感情,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博爱”吧。警幻仙姑“意淫”这个概念推到最广就是“情不情”。
    体现贾宝玉“情不情”的地方很多,比如秦可卿葬礼上,贾宝玉、凤姐和秦钟来到一个农庄,贾宝玉对纺车好奇,来了一个被称作“二丫头”的女孩子,给他示范纺线,他们临走时,看到“二丫头”抱着她的小兄弟和一群女孩子有说有笑的,贾宝玉当时真是“恨不得下车跟了她去”。这个就是所谓“情不情”的体现。那个二丫头对贾宝玉可是“不情”的。具体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他帮平儿理妆,主张给香菱换裙(“夫妻蕙”事件,呵呵),还有一个姓傅的小姐(傅秋芳)家的婆子来见他,他破例见了,也是处于对傅小姐的仰慕之情。而且通过婆子之间的对话,说贾宝玉经常一个人对花对月对鱼说话,经常自言自语,经常自哭自笑,真是一个痴情的“情不情”!
   另外一点我的感受,我觉得贾宝玉有“情不情”的资本。正因为他衣食无忧,他可以厌倦读书,他可以“不务正业”,他可以体谅社会边缘的人。这是因为他比别人高一层,他体谅下人,但当时的他的生活是剥削了多少“下人”才获得啊!他要获得那样的生活,必须就得有下人。他再怎么体谅,再怎么对人家好,他始终是统治阶级的一分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需要这么多“下人”,养活他一个白吃饭的。
  他的“情不情”,让他不适合做剥削阶级,让他不适合那样的生活。虽然后来抄家没落了,但我想即使不抄家,他那样的脾气秉性,难以维持得住家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4885-321911.html

上一篇:偶见偶感
下一篇:见柳絮之感
收藏 IP: .*| 热度|

2 陈绥阳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