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ckien 无穷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

博文

离家越远,家越近

已有 5478 次阅读 2009-3-12 20:25 |个人分类:Life|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爱我家

    这两天看一个访谈节目,嘉宾一句“离家越远,家越近”让我头脑里开始浮现一些记忆。

离家越远,家越近。字面上,这是一个病句。可是,从小到大,在学校里面,语文老师会给我们解释,这是一个很优美的句子。因为前半句是实际距离层面,后半句是心理层面,放在一起就是说一个人离家越远,对家的思念越强烈。当然,今天不是想针对这句话的文学色彩写点什么,只是针对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体验,把一些感受和成长的记忆粗略地叙述一下。

    小时候,在村子里的小学上学,学校就在家门口,很近。近到课间十分钟跑回家取一个算盘回学校上下一节珠算课都来得及,还有的同学家离学校更近,近到课间十分钟回家吃一碗米饭之后再回去上课也来得及。不仅如此,重要的是现在回想一下我们那时候的小学真是快乐的童年。那时候父母根本就不管我们,放了学,三五成群,要么在学校门口玩,要么跑到田野里打闹,要么下河(河里有沙洲)或者上山野炊,等等,方式五花八门,直到天黑才会回家,经常被父母骂,记得他们经常骂的一句话就是:“只知道玩,不知道回家啊!”当时野炊是进行最多的活动,为了野炊,还有不少不正当行为,张三拿家里的锅,李四拿家里的地瓜,王五拿家里的米,等等,这些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因为父母知道了就要泡汤了。回想那时候的生活真是其乐无穷,再看看现在村里的小孩,都被当成宝了,在家门口上学,爷爷奶奶还要接送,说是怕玩水、玩火,等等。我身边的同龄人都有同感,都认为现在的孩子的童年不如我们那时候的。不过也能理解,他们可以玩的地方确实少了,我亲就眼目睹了家门口那条河的变迁。现在的河已经远不如以前的那条河了,以前河里是人工采沙采石,采完之后河里涨点水冲一下就恢复了,沙洲根本就不会去动,上面有很多水草,经常有牛群在那里;可现在,机械化采沙采石,为了追逐利益,哪儿都采,连原来的沙洲都给铲平了,河里挖得也不知深浅了,“千疮百孔”,连牛群都没地方放养了,谁还敢让孩子下河去玩呢?不要说现在,以前还没有被破坏的时候,村里就有几个小孩溺水了。

    有点扯远了。

    初中上学在镇上了,离家比较远了,骑自行车需要三四十分钟。除本来在镇上居住的学生,其他从乡村过来的都住校了,我也不例外,这是我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开端。那时候还算小,才十二岁,只知道自己要去重点中学上学了,很开心,却没有预料到马上即将遭遇到的情感压力。爸爸送我去学校报到,办完之后,爸爸要回家了,望着他渐远的背影,我心里就开始不安了,马上就开始想家了。有个邻居在那里上高中,估计他也有这么一种经历,于是他就经常过来看我,每次见到他,我都想哭,他能看出来。我想这是因为太想家,见到熟悉的人之后,都会有的一种生理反应,加上当时年龄小,承受这种压力的能力很有限,要不然怎么会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歌词呢?当然,我这里还不没有到这种程度。那个时候,真实体会了度日如年的感觉,每天都感觉时间过得非常非常慢,而每到周末就无比兴奋,因为可以回家了,不光是我,好像班上所有同学都是这种反应。经过几个星期的磨炼,差不多习惯了,在学校想家的念头不会那么强烈了,认识的同学也多了,大家有说有笑会把这些淡化的。但每次周末过后,要回学校上学的时候还是对家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到了学校之后,紧张的学习和与朋友之间的欢声笑语才能把它冲淡。当然,慢慢地,那种对回家的渴望终会淡化,因为毕竟学校还不算特别远,而且每周都会回家的。

    初中那几年的独立生活,为高中的生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上学在县城了,这个时候得坐汽车了,坐汽车需要四五十分钟才能到。虽然距离是远了一点,但这时候开学之后的感觉就跟当初上初中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已经习惯独立生活了,加上有很多熟悉的同学也一起来到这里上学,所以对环境一点儿也不陌生。学校离家确实可以谈得上有点距离了,一般一个月回家一次了,寒暑假有的时候也不会等假期完全结束就回学校了。那个时候学习比初中更加主动了,因为考大学这个目标很明确的。现在回想一下,感觉高中时代是最独立的一段时期,好像没有多少时间被允许去想家,都被学业给冲刷掉了。有的时候回家了,也会感觉家里没意思,因为村子就那么大,同龄的很少,而且如果不在上学就工作了,大多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又不喜欢在家里学习,所以感觉家里很无聊。再说,那个时候父母是很支持我呆在学校里学习的,因为他们知道,我即将面临的是高考,考个好的大学,是所以人都期望的。现在对高中时候的那些记忆,也大多只停留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好像印象不是那么深刻了。

    大学就不用说了,实在是远得让村里人都惊叹不已,千里之外,从南方跑到最北端的省份,回一趟家,坐火车也要一个白天加两个黑夜,将近四十个小时。有一段时间回家都是坐硬座,每次回家都是憔悴不已,都得好好睡上一觉才能够恢复,当然回学校也一样。正因为这样,有的时候是怕回家的,但这种怕不是因为家里无聊,是因为路途的遥远和旅途的辛苦,但也正因为路途的遥远和旅途的辛苦,也才能够使我体会到回家的感觉真好。本科的时候,每次回家都有几个老乡一起回家一起回学校,我们一起坐硬座也有说有笑,时间不会那么难熬,但那个时候还是一年才会回家一次,毫无疑问,就是在寒假。后来,念硕士的时候,由于原来那几个老乡都工作了,即使有其他老乡,也很难凑到一块去了,每次都是自己一个人回家。坐过一两次硬座,发现一个人太难熬了,于是后来只要能买到卧铺就坐卧铺了,这时开时有了路途虽然遥远但旅途不会那么辛苦的感觉。一般都能够买到卧铺票,我也就寒暑假都会回家了。其实,即使不能买到卧铺票,只有硬座票,我依然会这么做的。因为,我意识到,即使自己不想家,家也会想你的。当然,这里的家是指我的所有家人了,而家人对我的思念又反过来影响我对家人的思念,这是不是就是牵挂呢?这种体会,尤其在老人身上最能体现,比如我的祖母,每次寒暑假,她都很关心我具体哪天到家,每次到家了,都要好好打量我一番,是长高了,是瘦了还是胖了等等,而且我在家,她老人家心情就好,身体状态自然也就更好。而我,在跟祖母、父母一起吃饭长谈的时候,也会享受到一份特别的幸福。

    现在在异国他乡,当然就更能体会这种对家的感觉了,时时刻刻都有对家的牵挂。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文化和语言的不同,造就了一种强烈的对故土的眷恋,只希望早日回去。我又想起一个主持人的话来了,那就是“虽然我们知道彼此之间有很多缺点,但我们仍然是最亲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381-219907.html

上一篇:做什么事都要有天赋吗?
下一篇:是劫难还是报复
收藏 IP: .*| 热度|

5 孟津 刘玉平 罗帆 迟菲 small03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