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对历史感触良多,那他一定对信息时代深恶痛绝。海量的信息,简单的推断与慢不下来的生活节奏会让人觉得每天过得很满但不见得充实,我们不停的创造信息、传播信息然后在遗忘的作用(遗忘不啻为进化史上最辉煌的里程碑)下建立一个个简单的索引,这个索引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定位到想要的信息,只是信息的内容被简化被提纯,到最后一个适应信息时代的人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骨架,如果必要我可以将其血肉丰满起来。
但是现实总是这样的:你以为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也可以在给定的时间中将其丰满起来,但一旦一个知识点被丰满其原来的知识结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变构,不断的变构最终只会导致一个结论:我自知我无知。那么我们放弃掉知识结构的统一构架而仅仅采用知识点记忆又怎样?很简单,一团浆糊什么也分不清。这样我们的知识既不能步步为营的建立无联系的库也不方便用通览的方式将未深入了解的知识纳入一个现有体系,但其实这个二分是不严格的,因为多数人并不在乎使用哪种知识体系而更多的采用一种实用的观点来处理信息。但以上是从信息接收的角度出发的,如果是信息发布的角度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我们过分习惯于被动,有
统计显示对一个社交网站而言,只有大约1%的用户产生了其主要的内容,这很大程度符合了我们少说多做的习惯,但对个人而言,尝试发布信息对于锻炼思考很有帮助的,因为优质的内容不总是天生的,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加工是很重要的。但有一种行为要与区别对待,那就是单纯的转载与分享,其实分享的东西不见的是你感兴趣的,更大程度上是你想让别人认为你感兴趣的,而那些躺在你evernote或收藏夹亦或是新建文件夹(n)中的才真正代表你的趣味,而是否不断地追求表里一致应当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可靠的简单标准(注意这里我使用了简化的推断,而这正是我所深恶痛绝的时代特征之一(但这不代表它没用,但这里已然跑题了,我这句想传达的意思是信息的整体自我处理加工应当是知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交流才会有新信息(不见得有价值)产生,而鹦鹉学舌不会,因此我打算恢复更新博文的习惯,更多更新一些我所在领域内感觉有意思的发现,每篇文章字数不会太长,这是否会给我带来信息处理的负担我不清楚,但起码在这一时刻我认为利大于弊。
今天从es&t上看到一篇刚发表的关于太阳能的文章,DOI: 10.1021/es200635x,是一篇关于温度对太阳能光电潜力影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作者对光电系统的理解,光电转化大都与电子空穴什么的有关系,而这一系统又明显受温度影响,高温不利于光电转化的但同时高温却可能有利于热电转化。换句话讲,太阳光的高频波段有利于光电效应但其不需要热环境,低频波段有利于热电转换但对光伏材料不利,这样我们可不可以构建一个分频利用太阳能的能量转换器呢?先不走远,回到这篇文章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高海拔区域发展基于光伏材料的电力行业要优于热电行业,之所以关注光伏材料也是因为这货环境影响要小,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转化率。最后,给出这幅光伏材料受温度影响的全球图片相信这对新能源的投资决策会有一定的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0956-487393.html
上一篇:
遗失的艺术——诺谟图下一篇:
集约化城市发展与石油的物种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