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ST国际会议概况及其几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PCST概述
1987年,法国媒介学者Pierre Fayard对公众参与科学共同体的辩论进行了分析。其分析主要集中于法国,不过也包含一些其他欧洲国家,他把这种新的公众参与和困扰欧洲的1968年政治动荡联系起来。这种动荡通常出现在高校学生的抗议和游行中。为了对这些压力做出回应,Fayard说,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出现了,即“公众理解科学”。这种新的形式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公众传播信息,而且还包括科学家和非科学家之间的互动,更加强调双向的传播。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观点,Fayard于1989年5月在普瓦泰大学组织了一次会议。会议之后,130余位代表决定再次会面,共同讨论公众对于了解有关科技事宜信息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各种有关科学传播及其发展的问题; 1989年的会议就是PCST的前身,并且成立PCST网络。
随着PCST这个组织的视野不断扩展,其成员也越来越广泛,包括科学记者,科学博物馆专家,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的公共信息官,参与科普活动的科学家,以及研究科学传播的学者,这些成员是国际性的;虽然这个组织的发源地在欧洲,但是很快就吸引了澳洲,拉美,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一些成员。2014年PCST正式在澳大利亚注册,并于PCST-13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本次选举被提名的科学委员会候选人共有51人,产生新委员会成员28名。PCST科学委员会构成是:8名美洲及非洲委员,8名亚洲及大洋洲委员,8名欧洲委员,4名35岁以下委员(不限地域)。来自各大洲的委员和年轻委员中,均有一半比例的委员任期为4年,另一半任期为2年,任期长短以得票高低决定。
PCST的目标是:1)促进公众科技传播;2)鼓励与公众科技传播相关的议题的探讨,包括实践、方法、伦理问题、政策、概念框架、经济和社会影响以及其他议题;3)为从业者、研究人员和科学共同体建立沟通的桥梁;4)为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建立沟通的渠道和机制;5)为对公众科技传播感兴趣的人提供召开会议,寻求合作的机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迄今为止,PCST网络已经召开了13次国际会议,自从2002年开始,该会议变成了2年一次,并且期间还召开了三次区间会议(分别为2007年中国,2013年新西兰以及印度尼西亚)。该系列会议每年有平均600人参加,2014年的会议将于5月份在巴西举行;除了定期召开国际会议之外,PCST网络还出版了一系列科学传播学术著作,包括《当科学成为文化的时候》(WhenScience Become Culture),《公众科技传播指南》(Handbook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人为本的科学传播:科学传播的国际实践》(At the Human Scale:International Practice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以及《社会语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模式 新实践》(Communicating Science in SocialContexts)等。
2.历届PCST国际会议相关情况
会议主题是一个学术会议的主导,同时也决定了该会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和领域。而在会议主题的指引下,相关的会议议题得以设立,并且形成一个以会议主题为原点的同心圆,进一步强化会议主题,凸显该主题中相关议题的重要性。
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PCST国际会议的历次主题和相关议题(表1);
届数 | 会议主题 | 文章的核心议题 | 时间 | 地点 |
PCST-1 | 公共科学传播的实践 | 不详 | 1989 | 法国,普瓦捷 |
PCST-2 | 公众科技传播 | 不详 | 1991.05 | 西班牙,马德里 |
PCST-3 | 当科学成为文化的时候 | 1. 公众科学素养; 2. 科学素养,技术和可持续发展; 3. 从理论到实践; | 1994.04 | 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 |
PCST-4 | 不详 | 不详 | 1996.11 | 澳大利亚,墨尔本 |
PCST-5 | 无国界的科学 | 不详 | 1998.09 | 德国,柏林 |
PCST-6 | 如今的科学传播趋势:弥合理论和实践间的代沟 | 1. 科学新闻的研究与实践; 2. 博物馆和科学机构的研究与实践; 3. 国内和国际科学意识项目的目标和评估; 4. 共域中的科学家; 5. 专家,传播者和决策者; 6. 国际网络; 7. 发挥作用的年轻科学家; 8. 大街上的科学; 9. 科学传播的新媒体; 10.科学传播院校; | 2001.02 | 瑞士,日内瓦 |
PCST-7 | 多元世界中的科学传播 | 1. 接触文化多样性的共同体; 2. 向农村社区传播科学; 3. 环境科学传播; 4. 发展,教育和公众科技传播; 5. 不同文化环境下科学和媒体的互动; 6. 博物馆,互动学习,以及多元受众的“拓展活动”; 7. 公众科技传播的概念发展; 8. 科学商业化中的传播议题; 9. 向政府和工业领域的决策者传播科学; 10.对科学传播以及公众科学意识项目的评估; 11.探索科学和艺术间的关系来传播科学; 12.在不同文化中促进科学与科学辩论; 1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传播与互动; 14.科学传播的教与学的趋势; | 2002.12 | 南非,开普敦 |
PCST-8 | 科学知识与文化多元 | 1. 本土知识与当代社会; 2. 科学传播:历史视角与新趋势; 3. 科学传播与社会参与; | 2004.06 | 西班牙,巴塞罗那 |
PCST-9 | 全球公民的科学文化 | 1. 知情的公民:理论与实践(理论方法); 2. 工作中的科学家:全球公民的关键行动者(行动者方法); 3. 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科学的贡献和科学传播(实践方法); 4. 多元文化中社会机制与教育机制(制度方法); 5. 全球及亚洲地区的公众科技传播; 6. 传统与科学的对话; 7. 意见领袖; 8. 高科技与社会间的关联; 9. 公众参与科技的指标; 10.其他议题; | 2006.05 | 南韩,首尔 |
PCST-10 | 通往未来的桥梁 | 1. 气候变化和其他争议性科学传播议题的塑造; 2. 科学新闻在欧洲的趋势和挑战; 3. 媒体中的医学信息:可靠的信息还是兜售科学; 4. 跨域语言障碍的科学传播; 5. 科学及公众传播中的可视化; 6. 公众参与科学与网络2.0; 7. 公众参与科学的评估:为什么,如何以及为谁? | 2008.06 | 瑞典,马尔默;丹麦,哥本哈根 |
PCST-11 | 没有边界的科学传播 | 1. 全球科学传播的评论; 2. 科学传播的学习与研究; 3. 科学中心与科学博物馆的作用; 4. 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科学传播; 5. 科学传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 2010.12 | 印度,新德里 |
PCST-12 | 科技传播之质量,坦承与美丽 | 1. 科学传播中,质量意味着什么? 2. 公众科学传播的评估; 3. 科学传播中的艺术; 4. 公众科技传播学术出版20年; 5. 科学传播的伦理与美学; 6. 社会科学传播; 7. 自反的挑战:公众科技传播的传播? 8. 科学传播中的新兴趋势和议题; 9. 媒体变革,形式变革,传播模式也要变革吗? 10.公众技术传播:公众科技传播的灰姑娘吗? | 2012.04 | 意大利,佛罗伦萨 |
PCST-13 | 科学传播:社会融入与政治参与 | 1. 对科学家和公众进行授权的科学传播; 2. 同决策者传播科学; 3. 信仰,价值与科学公民; 4. 本土知识和全球情境; 5. 科学传播中的新技术和新实践; 6. 科学和社会的新兴议题。 | 2014.05 | 巴西,萨瓦尔多 |
3. PCST-13中值得关注的几个议题
PCST-13国际会议共有来自49个国家的近500人参会,有11位科学传播领域的著名专家做了大会报告。会议设置专门议题超过50项,另有各类专题讨论及交流超过100场次。大会报告和分论坛交流中分别涉及到了一些科学传播领域值得关注的议题。
大会报告阶段
科学传播与科技治理。科学传播成为科技治理中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科技的宏观管理正在转向科技治理,有效的科技传播成为提高科技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社交媒体与科学传播。网络在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选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上博客等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需要对传统的科学传播进行重新界定。社交网络促进了科技新闻的扩散和传播,但是网络信息是情景化的,公众多网络信息的评价也并非是中立的,其中夹杂着个人的知识,情感,价值和先验知识,社交媒体的去权威化使得传统意义的影响力模型不再适用于网络。因此,科学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应关注上述变化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传播策略。
2.分论坛交流
科学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简称SMC)相关问题。自2002年英国科学媒介中心成立以来,很多国家也纷纷成立各自的科学媒介中心,比如澳大利亚科学媒介中心(2005年)、新西兰科学媒介中心(2008年)以及加拿大科学媒介中心(2008年)、日本科学媒介中心(2011)、美国科学媒介中心、丹麦科学媒介中心等,同时还有一些国家正在筹建科学媒介中心,包括德国、法国,以及非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等。有关资料显示欧盟也在积极筹划成立科学媒介中心。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科学媒介中心有效地促进了科学与媒体以及社会的融合,搭建了科学家以及科研机构与媒体沟通的平台,并为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建议。同时也有众多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了SMC,并开始探讨科学媒介中心是否会成为科学的公关,以及科学媒体报道中的过分渲染,复制粘贴,对科学的简化等问题,同时探讨了科学媒介中心的实践原则。
科学城市(简称PLACES)项目。科学城市项目是欧盟第七框架支持的欧洲区域内的一个研究项目。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公民参与和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包括城市伙伴关系,本地行动方案,长期的视角,本土的和欧盟的视角,影响力的评估以及建议等。该项目共有23个国家,10个地区的70个城市参与。该项目的评估中纳入了了一些新的因素,比如情感价值,区域的经济影响,媒体对科学关注所产生的影响,当地政策的影响,对参与活动的科学家或者教师的职业的影响等。目前,中国科协也正在开展科学城市评估项目,PLACES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城市评估项目提供必要的参考。
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评测方法。科学传播中涉及到不同的关键词,包括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缺失模型、对话模型、公众参与、科学文化、科学与社会、公民科学等等。而在这些关键词中,科学文化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探讨不同国家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可以有效地辨析科学文化的内涵、结构以及对科学文化的测评维度和指标设计,分析科学传播如何实现营造公众和社会的科学文化的任务。
科学新闻中科学家与记者的关系。科学新闻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媒体化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科学与社会的融合,而如何构建科学家与媒体良性互动的关系也是众多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媒体报道总科学内容的缺失,科学家与记者之间的彼此误解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科学传播的效果和真实性。因而有必要加强科学家与媒体互动关系研究,并理顺科学传播中二者的沟通机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