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七条底线”中的科学性底线

已有 2629 次阅读 2013-8-18 21: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是的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媒体”,也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源,也都是信宿,特别是碎片化的微博更是具有传播范围广,及时,迅速的一些特征。媒介即讯息的说法再次得到了印证,带体温的媒体-手机-使得信息的扩散更加随时随地了。而对于动辄拥有数百万,上千万粉丝的微博名人来说,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而对于这些微博博主来说,他们的社会责任就显得相对要大一些。

2013年8月10日,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在央视新址召开,而在会议上,由网络名人达成共识,提出了应该遵守的七条原则,即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对于这七条底线,有媒体认为法律法规底线应该是核心,显然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对于这些底线来说,科学性或者说科学底线应该放在哪里呢?是不是科学再次缺失了呢?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没有看到科学文化的影子和印记,虽然也有人撰文探讨过科学文化的缺失。而对于当前媒体的大规模发展和繁荣,媒体上传播的内容的科学性是否应该再次引起重视呢?网络上的各种谣言和伪科学或者说非科学的内容很多很多,“谣言说上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所以那些不科学的内容经过无数次的转发,特别是“加V”用户的转发就会发生无限扩大的效果。而“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又如何来确保这些转发的人是“智者”呢?也许和科学性比较接近的就是信息真实性底线了,但是又如何去验证信息是否是真实的呢?毕竟大多数信息都是转发的,而非原创的,那么转发的人怎么去印证信息的真实性?我想人们之所以进行转发,大多数的原因可能是信息的来源是我们的好友或者我们关注的人。

记得央视有一档名为《是真的吗》的节目,其中大多都是对网络,尤其是微博上,转发的一些说法进行验证,当然这其中有真有假。但是有一些转发的信息是没有科学性的,也没有经过科学实验的验证,却被很多微博名人转发了,从而出现了夸大其词的效应。在一些著作中,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会认为媒体有夸大其词(hype)和遗漏偏差(error of omission)的做法,当然媒体也是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但是对于微博来说,科学性是需要关注的,或者说科学性要远远大过信息的真实性。因为和科学性比较起来,真实性可能会是一个更为主观的概念。

所以在探讨网络的底线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科学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17927.html

上一篇:热点-冷温柔(Hot Tpic -Cold Comfort)之概述
下一篇:香烟:警示标签没有告诉你的--第七章--吸烟和骨科问题
收藏 IP: 115.171.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5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