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精选

已有 10767 次阅读 2015-9-26 23:08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教育, 做学问, 师生交流, 为人处世

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王德华)

 

记得这是我跟一位来咨询我的一位学生的建议。我跟自己的学生也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听到不少毕业工作的研究生说,要是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听了导师的建议,把那个课题做下去,我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也有的说,自己当年玩心太重了,对自己要求太松了,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想起来,很可惜,后悔极了。也有的说,当年都没有把导师跟我们讲的那些当回事,也没有认真去思考过,现在想起来,很不应该的,很多事情老师讲得都很有道理,很多方面老师讲得都很对的。还有的说,要是当年导师对我们要求再严厉一点就好了,我们老师太仁慈了。

每每如此,我也很认真地说,其实没有对错,当时你的想法和做法对于当时的你也是对的。今天能够意识到当时的一些单纯和幼稚,本身就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如果当时不玩,不鲁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的。得失,有时候很难平衡。有得,就有失,古人早说过。人类的成长是很花费时间的,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任务,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是最重要的。没有哪个人是完全按照理想的成长模式走过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经历,教训和感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学习、继承和发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少研究生对于自己将来有些迷茫。有研究生在征求我的建议的时候,经常会说到,我爸爸怎么说,我妈妈怎么说,我同学怎么说,我朋友怎么说,等等。

有的研究生在课题选择上与导师发生冲突。自己想做的课题,导师不同意,导师给的课题,学生又不愿意做,双方就会僵持起来。最后往往是学生自身利益受损。

也有些已经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压力而被迫放弃读博士的机会而走向工作岗位,不管这个工作职位自己喜欢不喜欢,将来发展如何。在当今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先占个位子再说。说得挺无奈的。

很多方面,师生之间需要交流。导师需要意识到,研究生需要觉悟到。双方有需求,交流才有意义,才有效果。

这些年我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幼年教育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有些是已经刻在骨子里、融进血液中了。对人对事的看法,思想意识,甚至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到成年阶段,基本就定型了,可塑性很小了。

读研究生做学问,对很多大学生而言是一件新鲜事。开始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研究生在硕士期间,甚至在大学期间,有些认识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甚至会有有悖学术规范的潜意识。对于这些研究生,在博士阶段要去纠正就会很花费力气,甚至徒劳无益,费心劳神,没有一点效果。

道理本该很简单。读研究生,选择了导师,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导师在学术上有能力指导你。如果你选择了自以为还不如你的导师,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个道理,如果单位风气正派的话,导师之所以能成为导师,是得到了单位学位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的认可的,在学术上是有能力指导研究生的。

在自己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有些事情有迷茫的时候,一个简单建议: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尤其是思想成熟了,能力过硬了,就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主见了。什么时候做学生,什么时候做老师,角色的转换自己应该知道。

(注:前些日子写的一点文字,是接着导师对学生有哪些影响这个主题的。总感觉没有写出自己的思考来,有些肤浅。想日后补充,时至今日也没有补充。看来思考也是有一个状态和兴致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923706.html

上一篇:他导师是谁啊?
下一篇:生态学的发展途径之一:在传统积累的基础上插上新技术的翅膀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29 张海霞 蒋永华 武夷山 李明阳 刘欢 张忆文 徐旭东 秦占杰 易奎 冯大诚 杨顺楷 李宇斌 刘立 蔡小宁 夏铁成 毛秀光 农绍庄 蔡宁 张伟 陆俊茜 李学友 谢平 熊孝波 李毅伟 牛丕业 biofans zhyzh icdcch adaof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