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王德华)
记得这是我跟一位来咨询我的一位学生的建议。我跟自己的学生也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听到不少毕业工作的研究生说,要是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听了导师的建议,把那个课题做下去,我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也有的说,自己当年玩心太重了,对自己要求太松了,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想起来,很可惜,后悔极了。也有的说,当年都没有把导师跟我们讲的那些当回事,也没有认真去思考过,现在想起来,很不应该的,很多事情老师讲得都很有道理,很多方面老师讲得都很对的。还有的说,要是当年导师对我们要求再严厉一点就好了,我们老师太仁慈了。
每每如此,我也很认真地说,其实没有对错,当时你的想法和做法对于当时的你也是对的。今天能够意识到当时的一些单纯和幼稚,本身就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如果当时不玩,不鲁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的。得失,有时候很难平衡。有得,就有失,古人早说过。人类的成长是很花费时间的,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任务,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是最重要的。没有哪个人是完全按照理想的成长模式走过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经历,教训和感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学习、继承和发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少研究生对于自己将来有些迷茫。有研究生在征求我的建议的时候,经常会说到,我爸爸怎么说,我妈妈怎么说,我同学怎么说,我朋友怎么说,等等。
有的研究生在课题选择上与导师发生冲突。自己想做的课题,导师不同意,导师给的课题,学生又不愿意做,双方就会僵持起来。最后往往是学生自身利益受损。
也有些已经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压力而被迫放弃读博士的机会而走向工作岗位,不管这个工作职位自己喜欢不喜欢,将来发展如何。在当今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先占个位子再说。说得挺无奈的。
很多方面,师生之间需要交流。导师需要意识到,研究生需要觉悟到。双方有需求,交流才有意义,才有效果。
这些年我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幼年教育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有些是已经刻在骨子里、融进血液中了。对人对事的看法,思想意识,甚至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到成年阶段,基本就定型了,可塑性很小了。
读研究生做学问,对很多大学生而言是一件新鲜事。开始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研究生在硕士期间,甚至在大学期间,有些认识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甚至会有有悖学术规范的潜意识。对于这些研究生,在博士阶段要去纠正就会很花费力气,甚至徒劳无益,费心劳神,没有一点效果。
道理本该很简单。读研究生,选择了导师,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导师在学术上有能力指导你。如果你选择了自以为还不如你的导师,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个道理,如果单位风气正派的话,导师之所以能成为导师,是得到了单位学位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的认可的,在学术上是有能力指导研究生的。
在自己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有些事情有迷茫的时候,一个简单建议: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尤其是思想成熟了,能力过硬了,就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主见了。什么时候做学生,什么时候做老师,角色的转换自己应该知道。
(注:前些日子写的一点文字,是接着导师对学生有哪些影响这个主题的。总感觉没有写出自己的思考来,有些肤浅。想日后补充,时至今日也没有补充。看来思考也是有一个状态和兴致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