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骗子?
(王德华)
这是笔记本电脑上很早就写的一些文字。今日得闲补充些内容。
原意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我们都是骗子吗?转而一想,不妥。人们都不愿意当骗子,都会痛恨和谩骂骗子。
骗子是不是也分种类?如真骗子、假骗子?故意的骗子,无意的骗子?
如果修改一下定义的话,我们在不同程度上,是不是都有过做“骗子”经历?
很多时候需要假如,很多时候不允许有假如。
骗子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的盲从。大众有迷信所谓科学和专家的习惯。
前些日子在微信上发过一些花儿的照片,查找了花的名字,就被朋友冠以专家的称号,被赞美,被夸奖。认识几种花,就成为专家,这称号来得太容易了点,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人都喜欢赞美,喜欢夸奖,真是有趣。所以,也就成就了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一类人,也成就了忘乎所以、洋洋得意的一类人。人性的一些弱点,一旦被利用,是很可怕的。
曾看到一个专家在电视上眉飞色舞、满怀激情地在演讲关于生命的医学思考。他在说一个神奇的数字,0.618。人体上很多设计符合0.618,如黄金分割。专家说人的舒适体温是22-23摄氏度, 平均后与37度基础体温的比值也是0.618。看来,0.618这个神奇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奥秘。我不是很明白,如何确定22-23度是人的最适合温度?我觉得适合不适合,就是感觉舒服不舒服。什么温度人们感觉最舒服呢?这与人的身体状态、身穿什么衣服、处在什么季节,都是有关系的。这个22-23度,应该是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和条件呢?
电视上不少养生节目,打着专家的旗号,胡诌八扯,传授着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所谓的养生和健康知识。有些科普节目,背离了科学的本意,故弄玄虚,记者、编导们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所谓的科学故事。
很多场合,我们都会发现,一些顶着专家的头衔,用着花里胡哨的科学名词和科学术语,编造着各种离奇的故事。
专家毫无意识地说着外行话,甚至是非常错误的话,自己似乎没有意识到,或以为自己真是全才专家。
由于有专家的头衔,错误的言论或许会真的真欺骗了笃信专家的人们。传播这些毫无根据的所谓的科学知识的专家,是不是该称为骗子?
老师的话,误导了学生,是骗子吗?
家长的话,误导了孩子,是骗子吗?
长者的话,误导了年轻人,是骗子吗?
说老师、家长、长辈由于自己的言论而误导了学生或年轻人就是骗子,似乎不合适。那么这些该如何定义?属于无意识误导,但不是欺骗?
官员故意欺骗,商家故意隐瞒,故意撒谎,那是十足的骗子。
很多场合说善良谎言的,当是善人。
骗子总是不好,甚至有些可恶、可恨。
不做骗子,还要能够识别骗子。识别骗子难,揭露骗子更难。
虽然“骗子”的大众含义似乎很容易懂,但定义起来,有些尺度不易把握。
本来想百度一下关于“骗子”的定义,不成想发现这个例句太刺眼了,却又是一个大人物说的: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有些人跑到英国、美国去,三两年回来,便装出一个了不起的样子。其实那些都是骗子!” 【注:不知道当时郭老在《洪波曲》中是针对哪些人。我想博友们不会误解这句话,更不会对号入座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