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骗子? 精选

已有 5841 次阅读 2014-7-25 15:25 |个人分类:个人随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专家, 骗子

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骗子?

(王德华)

 

这是笔记本电脑上很早就写的一些文字。今日得闲补充些内容。

原意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我们都是骗子吗?转而一想,不妥。人们都不愿意当骗子,都会痛恨和谩骂骗子。

 

骗子是不是也分种类?如真骗子、假骗子?故意的骗子,无意的骗子?

如果修改一下定义的话,我们在不同程度上,是不是都有过做“骗子”经历?

很多时候需要假如,很多时候不允许有假如。

 

骗子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的盲从。大众有迷信所谓科学和专家的习惯。

前些日子在微信上发过一些花儿的照片,查找了花的名字,就被朋友冠以专家的称号,被赞美,被夸奖。认识几种花,就成为专家,这称号来得太容易了点,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人都喜欢赞美,喜欢夸奖,真是有趣。所以,也就成就了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一类人,也成就了忘乎所以、洋洋得意的一类人。人性的一些弱点,一旦被利用,是很可怕的。

曾看到一个专家在电视上眉飞色舞、满怀激情地在演讲关于生命的医学思考。他在说一个神奇的数字,0.618。人体上很多设计符合0.618,如黄金分割。专家说人的舒适体温是22-23摄氏度, 平均后与37度基础体温的比值也是0.618。看来,0.618这个神奇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奥秘。我不是很明白,如何确定22-23度是人的最适合温度?我觉得适合不适合,就是感觉舒服不舒服。什么温度人们感觉最舒服呢?这与人的身体状态、身穿什么衣服、处在什么季节,都是有关系的。这个22-23度,应该是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和条件呢?

电视上不少养生节目,打着专家的旗号,胡诌八扯,传授着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所谓的养生和健康知识。有些科普节目,背离了科学的本意,故弄玄虚,记者、编导们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所谓的科学故事。

很多场合,我们都会发现,一些顶着专家的头衔,用着花里胡哨的科学名词和科学术语,编造着各种离奇的故事。

专家毫无意识地说着外行话,甚至是非常错误的话,自己似乎没有意识到,或以为自己真是全才专家。

由于有专家的头衔,错误的言论或许会真的真欺骗了笃信专家的人们。传播这些毫无根据的所谓的科学知识的专家,是不是该称为骗子?

 

老师的话,误导了学生,是骗子吗?

家长的话,误导了孩子,是骗子吗?

长者的话,误导了年轻人,是骗子吗?

说老师、家长、长辈由于自己的言论而误导了学生或年轻人就是骗子,似乎不合适。那么这些该如何定义?属于无意识误导,但不是欺骗?

官员故意欺骗,商家故意隐瞒,故意撒谎,那是十足的骗子。

很多场合说善良谎言的,当是善人。

骗子总是不好,甚至有些可恶、可恨。

不做骗子,还要能够识别骗子。识别骗子难,揭露骗子更难。

虽然“骗子”的大众含义似乎很容易懂,但定义起来,有些尺度不易把握。

 

本来想百度一下关于“骗子”的定义,不成想发现这个例句太刺眼了,却又是一个大人物说的: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有些人跑到英国、美国去,三两年回来,便装出一个了不起的样子。其实那些都是骗子!” 【注:不知道当时郭老在《洪波曲》中是针对哪些人。我想博友们不会误解这句话,更不会对号入座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814637.html

上一篇:与夏令营大学生的交流记录
下一篇:一个困惑:大学是否应该留一片净土?
收藏 IP: 121.22.41.*| 热度|

26 王荣林 李轻舟 朱晓刚 张鹏举 吕喆 刘立 刘洋 程少堂 戴德昌 李宇斌 徐晓 武夷山 赵美娣 王春艳 李健 李学宽 陆俊茜 王世喜 徐大彬 zhngshai wangqinling yzqts wolfganger zgg Vetaren11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