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也不懂科学研究 (我们:我和我的部分学生们)
(王德华)
在我贴出文章“重温‘基础科学研究者的三个要求’”后,有老师与我交流,摘录如下:
“时过境迁。再有那种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氛围很难啊。
我们这一代还有“余热”,新一代已不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了。在考核压力下,只会出越来越多的SCI垃圾,而真正耐得住寂寞的很少了。
记得一位搞育种的老先生,一生追求新品种,可到死也未成功。而他的学生们,没有一个继承他的事业。不是学生不想做,而是耐不住寂寞。或者说若接着做下去,生存都成了大问题。还不如做点短平快的实惠。
理想很遥远,现实很实际 ”
我的回复:
“谢谢交流。
一直很悲观。执政者不知道吗?不清楚吗?他们的智商不低,自然很清楚。
科学家们成了软骨头,一副奴才相,有点可怜。
科学研究不应该是一个谋生的职业,可是当今社会该是什么呢?至少我也是以此为生了啊。
我没有多少余热了,仅有的一点让学生们给散发掉了。”
再细读马大猷老先生的文章,耳边好似很大的声音在反复提醒着“你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你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当今的社会也不允许有真正的科学家出现。你们的那些科学研究在科学界什么也算不上。”
这种声音轰得心肝疼,脑袋疼。心里很难受,不情愿接受。但,感觉这话是对的。
为什么我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为什么我们的科研还没有入门?
因为,马老说:
“(基础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好奇心、创造性和想象力,即有创新能力。勤勤恳恳只能严格照章办事的人就不适于基础研究工作。相反,思想活跃,往往异想天开并常出怪主意的人可能更为适合。(同时研究者)对科学和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科学研究或基础研究,是创造新科学知识的工作,这和科学本身不同,研究者必须对科学研究有兴趣,把科学研究取得成果作为最大的兴趣和报酬,而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人不适于此工作。”
当今社会,各类精英人才,在某种意义上说,(本质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所做的各类项目,也不是真正(原始)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家的人们,在按照时代的违背科学探索的工作性质的要求,很不情愿地、违心地,或者是茫然地,做着看似很有意义但其实验结果决定了不会有多少意义的所谓的科研工作,发表着那没有几个人阅读的SCI论文。更要命的是,很多不懂科学研究的人正在很“敬业”地指导着那些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将来是否要做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做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科研项目。这种状况再继续延续下去(近期内这是肯定的事情),怎么得了。
我们每年都兴高采烈地祝贺着数以万计的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毕业的研究生们。我们的管理部门每年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地完全忽视周围那轻蔑的眼光,而恍惚在SCI数量第一的假象中,就这样一年年逐渐失去了方向,误导了方向。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我们迷路了,还在继续前行。很多人知道方向错了,不愿意再走了,可后果很严重。进退两难,这可真真的迷茫了啊。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我们需要告诉青年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哪类人才有潜力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我们需要告诉青年人,什么是科学研究,怎样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需要什么基础?
我们需要告诉年轻人,为什么要发表学术论文,应该发表怎样的科学论文。
我们在该明白的时候,一直糊涂着。到了该糊涂的时候,却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是好事,也是很糟糕的事。
错过了明白的年龄,自然就错过了该做的事情。我们不希望就这么延续下去,我们有责任不让这种现象延续下去。我们首先自己要知道真相,然后告诉学生们真相。
希望中国大地上逐渐成长起真正的科学家,从事着真正的科学研究,发表着真正的科学论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