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会唠叨(四):代表作和专家意识
今天是端午节,祝我的亲人们、老师们、朋友们、学生们节日快乐!
今天还是我导师孙先生的生日,敬祝我的老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快乐!
要有自己的代表作。
说几句文章的点数和JCR top 5%或15%的问题。
我国从推行SCI开始,逐渐过渡到看IF(影响因子),看引用率,还没有多少单位实行H指数(H index)之类的综合指标来进行科研评价。前些日子,美国学术界要有学者提出不要用IF来评价科学家。IF本来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一个指标。
我们也不能否认IF与学术期刊质量之间的关系。高IF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普遍要高,这也是不可置疑的。针对某一位学者,某一篇论文,没有任何价值。期刊质量高,不能说明你发在上面的文章质量就高,由于专家负责制,论文发表与否是2-3位学者的观点。一篇论文真正是否重要,要用历史的眼光看。这就是科学研究。很多CNS上的研究成果可能很快就被新的成果替代了,或者否定了,更有甚者被撤稿了。所以对一些新的所谓的重大突破,媒体和相关部门不要过度宣传,更不能过度延伸。科学成果是需要学术界逐渐重复验证和认可的,科学也是这样发展的。再说一句就是,不要太迷信一些所谓的重大成果,也不要太迷信一些科学家的话。科学研究无极限,科学成果是有极限的。
那么,一项好的研究,一般是需要积累的。多数高质量的论文都是在本领域内,围绕一个问题聚焦,集中力量和精力,逐步展开,层层深入,通过整合不同层次水平的结果,数据很充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所以,做研究不要四面开花,不要万金油,要集中作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说这么多,就是要给大家说说代表作的观念。一个学者发表学术论文,有数量,也要有质量,数量和质量要平衡,质量优先。学者是有学术领域的(尽管鼓励交叉学科),在一个学术领域内,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无疑是很重要的。学者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的建立,主要依靠学者对学科领域和学科发展的贡献。在学者的晋升、基金申请、奖励申报等,现在开始注重学者的代表作,这是很好的一个方式。一个学者可能会发表很多论文,也可能会发表数量不多的论文,那么自己学术生涯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就很重要了。所以,我们要有代表作的意识。诺贝尔奖的授奖词就是一句话,一项伟大的科学成果都能用一句话表示,我们一般的论文为什么不能?
研究生要有成为专家的意识。
研究生要使自己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专家就是行家。看文献,要思考着读,有精读有泛读,有略有精。更要学会综合文献上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要成为自己的知识,日积月累后,就会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如果说到自己的专业,开口就可以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可深可浅,循序渐进,这才是学者和专家的范。一个简单的标准,一个生理学现象,其他人只知道5个方面,你却知道超过10个方面,甚至20个方面,那你是专家。
那么如何看待专家呢?这早就说过了,对专家不要迷信,要敢于质疑权威。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个疑问。
同理,对于别人质疑自己的问题,首先要进行认真思考,不要习惯性地“抵抗、反驳、狡辩、说明”。不要总喜欢听表扬和赞美的话,要喜欢听反面的声音,质疑的声音,善于接受苛刻的有帮助的意见。我们要感谢这些提问题的人,质疑的人,直言的人。这样才能进步,才能登高。
学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开放的头脑。要乐于分享,乐于助人,乐于合作,乐于交流,这需要胸怀。善于接受批评,理性对待批评和质疑,这就需要开放的头脑。这样才能走得远。
日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