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吃茶去!

已有 8667 次阅读 2012-7-4 12:47 |个人分类:个人随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科学问题

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吃茶去!

(王德华)

 

今年北京的6月总体说过得很舒服,温度温和,月底气温却高了起来。6月的天气多阴沉,好不容易有个清朗日,上个周末答应陪来北京出差的朋友去看看颐和园。不想到了园里,看到人山人海的阵势,兴奋心情顿失,烦躁心情骤现,糟糕的是刚走了一段路,开始感觉不舒服,头大胸闷,感觉有点中暑了,强忍着不舒服眯眼看颐和园的夏日光景,发现眼前已经没有了好景。原来看景是需要心情的。景由心生。心情舒畅,自然周边都是美丽。心情低沉,眼前灰蒙一片。刚进7月,这几天的温度猛升到35度以上,毕竟是夏天了。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人开始烦躁。夏天,人也还是难以平静下来,依然烦躁。

 

当今的局势,当今的氛围,当今的国情,当今的状态,不看不想,安然度日,还能过得去。一旦睁开眼,少许思考,不可能不烦。烦,就易躁。躁,更添烦。都说平常心好,对身体好,对社会好,对单位好。但都知道身在尘世,持平常心难。人无欲,无求,心则静,谁能做到?暂时做到,谁能持久?

 

罢了,吃茶去。

 

嗡嗡的风扇声中,屋子游荡着闷热的空气。半裸躺在沙发上,闭眼养神,却听到了电视上讲茶。听到了赵朴初先生的《吃茶诗》,知道了唐代茶仙卢仝的《七碗茶》,也知道了源于唐代高僧赵州禅师的“吃茶去”,精神头就来了。

 

《吃茶诗》

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茶歌》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对人世万物,如果你已经知道了,“吃茶去”。如果不知道,也要“吃茶去”。如果你要问,为什么知道了和不知道都要“吃茶去”?禅师会轻轻呼唤你的名字,你应着,他然后说“吃茶去”。

 

网上有说,“一个‘吃’字,道尽了千般禅机,唯平常心是道,俗到极致乃为大雅。在禅师的眼里,在质朴和厚道中包含了太多返朴归真和禅意,隐蔽中体现了‘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

 

泡上一杯茶,尝试体验半碗茶和一碗茶的境界。吃茶,除了解渴的功能外,再就是脑神经中的一种记忆和需求而已,可以说是瘾,也可以说是舒服和快感。生物学上的秘密一旦揭开,枯燥的语言,完全没有了美感。说科学是美丽的,也是一种境界。科学的发现,有时候很残酷,有时候很丑陋。说女性的柔美、男性的威武,本质上是为了性和后代繁衍,说人类再美丽的躯体与苍蝇的遗传信息90%以上都是相同的…. ….,谁还说科学是美丽的?我们的生活不需要科学吗?需要,很需要,也已经离不开科学了。科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生活理念,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科学生活,应该作为一种时尚,尤其在健康、环境和食品危机的今日中国,更需要科学的理念。

 

吃茶,看来茶与饭是平等的。茶饭不思,也就可以理解是一种什么心情了。填饱肚子,是每天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在平常事中,才能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平常事不平常,看心境和悟性。所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不是没有道理,近期共产党倡导的“走基层”,不也是有这个内涵吗。只是,谁去“走基层”,“走基层”后感悟了什么?升华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

 

回到科研。科学研究可以追热门、赶时髦吗?科学研究可以闭门造车吗?科学研究可以放弃经典和传统吗?什么样的问题是科学的重大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科学的重要问题?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哪里?在哪里可以发现重要的科学问题?这样的天问问不完。我突然觉得,重大的科学问题应该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在我们喜怒哀乐中,在我们的酸甜苦辣中,在我们的七情六欲中,在我们生老病死中,在我们的油盐酱醋茶的品味中... ...。那么,怎么去发现那些科学问题呢?吃茶去!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588823.html

上一篇:小兔啃草图
下一篇:等待是一种痛苦吗?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27 刘立 顾生越 武夷山 武京治 周少祥 王琛柱 黄锦芳 马磊 曾泳春 唐常杰 杨正瓴 曾庆平 李学宽 陈筝 李晓涛 苏德辰 陈国文 李土荣 孙永昌 张玉秀 吴明火 高建国 陆俊茜 龚直文 wgq3867 zhanghuatian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