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发表论文是科研的一部分 精选

已有 9889 次阅读 2012-6-3 16:24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研, 研究生教育, 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是科研的一部分

(王德华)

 

吴老师的文章《发表论文是做科研吗?中有一段让很多人接受不了的论述:“写论文和发表论文不是科研的一部分,甚至连科研活动都算不上,只能算与科研有关的必不可少的商业活动。” 这说的是当下,是我们的现实。

 

如果考虑不同的学科领域,我也不同意这样的论述。我对此也曾写过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我比较认可 Data + Publish = Research  (数据 + 发表 = 研究)的观点,当然我这是针对生物学而言的。我们都听说过学术界的 Publish or Perish (不发表就死亡)的说法,我也曾写过“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年轻学者)的硬通货”。做生物学研究,做实验科学研究,做基础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是硬道理。应用研究、临床研究,则不需要强调什么点数的学术论文,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实实在在的技术才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临床专业的博士生,不会看病、不会手术刀,就是发表点数再高的SCI 论文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如果认真读完吴老师的文章,就会明白他的用意。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在各种奖励计划、人才计划的推波助澜下,一切都是数论文的篇数、数论文的点数,也可以说“当前的情况下,发表论文不是科研”。就是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也说明不了实质性问题,只能说我们的环境太浮躁了。借老吴的话说“(这些论文)甚至连科研活动都算不上,只能算与科研有关的必不可少的商业活动。”为什么呢?大家都很清楚,或者说是明明清楚装糊涂,也不否认有些年轻学生可能真的不清楚,不知道科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应该是怎么一会儿事,如果错误地认为当前的状况就是科研的正常现象,自己也不知不觉陷了进去,那10年后一定又是一个悲剧,又会跟我们今天一样啰里啰嗦、唠里唠叨说着昨天的故事。

 

我们当前的教育很不正常,当前的科研同样不正常。既然不正常,里面的一些活动就是不正常的,如项目的审批、奖项的评审、人才的引进、科研评估、教学评估、职称晋升、研究生培养等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变了样,在中国变了样,在有了钱的新时代的中国变了样。怎么变了样?变成了什么样?看看就知道了,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研究生不是为了探索未知,教授不是为了“为师”,导师们不是为了培养科研人才,人才招聘不是为了学科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 学生不是学生,教师不是教师,世风日下,传统丢失,文化丢失,诚信丢失,信任丢失,精神丢失。一切都是那么功利,那么短视,那么市侩,那么世俗。如果年轻人错把这些极其不正常的现象当做正常,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那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吗?

 

科研是什么?是探索未知,是发现未知。凭什么去发现,去探索?凭兴趣、凭热情、凭好奇心。发现了有什么用?显然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知识,为人类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水平,充实了自己,让社会大众变得更加理性,了解了未知。这样整个社会的理性提高了,知识丰富了,每个人的行动就会有所改善,至少再不会去相信喝绿豆汤、吃紫茄子就可以包治百病了吧。

 

所以,没有敏锐的直觉,没有好的悟性,没有热情,没有兴趣,没有好奇心,进入科研是误入歧途。至于读文献、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都是可以学习的,可以培训的。有些个人的素质方面,是很难培养的,尤其是成年阶段。如果一个博士生毕业了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喜欢的学科是生态学还是生理学,是分子生物学还是神经生物学,是化学还是基因组学等等,还在科研这个行当里谋生的话,一定是非常艰难的,有笑容的时候不会多。能够发现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所以,研究生获得学位不需要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发表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方面,一个基本技能而已。一切为了论文而论文,整个研究生阶段整天就是为了那篇能够获得学位的论文,这样的日子实在是枉费了这段人生青春的大好时光。最后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发表了学术论文、获得学位的博士们,离开导师后再不会有点像样的科研结果,为什么呢?

 

科研需要点子,需要好点子。好的点子(idea) 哪里来?好的数据哪里来?好的文章哪里来?在努力中来,在勤奋中来,在汗水中来,在快乐中来。科学是发现,发现就是以前没有的,还未知的,这就是新。不花时间读文献,知道什么是新?井底之蛙能有什么视野?你可知道井的旁边就有一个大池塘?如果您一辈子满足于井底的天地,能够安安心心快快乐乐,也是一种生活。您到了晚年可千万不要爬上来,一旦您看到了那近在迟尺的大池塘,那是一种什么程度的遗憾和懊悔呢?你会有很多假如,“假如我早一点知道….假如我早一点爬上来….假如我也的话”,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该让位就让位吧。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才是正道。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578125.html

上一篇:想念那金灿灿的麦田
下一篇:放生一定要遵守自然伦理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65 许培扬 蔣勁松 张志东 曹聪 吕喆 曾新林 武夷山 刘立 彭真明 韦玉程 唐常杰 陈小斌 李学宽 褚昭明 王修慧 王志坚 王一华 陈国文 周真明 戎可 左宋林 郭超 何学锋 孔晓飞 赵大良 罗汉江 张彦斌 周锋 郑永军 邢志忠 蔡庆华 冯广达 李璐 周小洁 郭向云 陈凯敏 王伟 李志俊 牛文鑫 黄育和 闵应骅 郭保华 王曙明 苏盛 杨凯恩 虞左俊 徐绍辉 王随继 王军强 杨立泉 侯雄坡 徐索文 叶威源 林耕 王鑫鑫 司黎明 wgq3867 fansg 者仁王 gyrdan jgqwq biomasterdoc zgg ender95 longgangre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