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少考生是为了追求兴趣而考研的?
(王德华)
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和调剂工作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
硕士研究生复试或面试,是选择合适学生的重要环节,所以无论导师还是考生都非常看重。
复试时有一个问题是导师们喜欢问,也知道很难得到真实的答案,也是永远不会得到否定答案的,就是类似“你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报考我们的专业?”,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喜欢科研,我喜欢这个方向,我对您这个领域感兴趣,等等”。无疑,“兴趣驱动的科研”是科学界大力提倡的,是创新的根源,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不可否认有不少考生的确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科学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学家梦想而报考研究生的,但从当今的教育制度、社会环境、人才理念等各个方面综合看,多数考生所回答的 “研究兴趣”基本上是随口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实话”,但往往不是“真话”,但也不是“假话”。我这样的语无伦次、逻辑颠倒,源自于当今让人看不透道不明却又每个人都是心知肚明的时代和环境。
那么什么是“兴趣”?如何追求自己的“科研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之所向,是一种内心的呼唤,是对一件事情的爱好、喜欢和热爱。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有了激情,也就有了智慧。追求自己的兴趣,生活会因此而有光彩,因此而充实,心理会因此而满足。所谓对科研有兴趣,对科研感兴趣,应该是在一种没有心理压力,没有生活压力,没有就业压力,没有论文压力,没有功利性的心态下,去执着探索未知世界,没有世俗的影响,没有金钱的诱惑,不在乎论文的点数,不在乎将来的就业,脑海里只有科学问题和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都会坚持自己的追求,…… 为了追求兴趣而义无反顾、赴汤蹈火这自然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不以科学为职业的时代是可能的。一旦科学研究成为了职业,就有了诱惑;一旦科学研究成为了职业,也会有考核(考评),自然也就免不了功利和世俗。
在当今的时代,哪些人还在不顾世俗而执着追求自己的心之呼唤呢?
通过复试要发现真正喜欢科研、热爱科研、献身科研的人才实际是很难的。什么样的人才会让人心动呢?我一直幻想那种让人眼亮的学生,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某种举动,凭直觉就会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心颤,有一股细微的电流瞬时袭来。记得读过有一个招聘面试的细节,应聘者走往主考官桌前的路上有一张白纸躺在地上。多数应聘者们都满怀激情应付着主考官们的各种问题,进出都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这张白纸,只有最后一位应聘者在走向主考官的时候,弯腰捡起了地上的白纸交给了主考官,然后回答考官们的问题。所有的应聘者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被录取的却是最后一位,主要理由竟然就是弯腰捡起地上的白纸这个细微的动作。我曾经遇到过让我心动的考生,记得有一次复试结束后,还不知道复试结果、但知道自己明显不占优势的一位学生到我的办公室请求我允许他在我的实验室里学习几天,希望借助来复试的机会看看我们的实验室,看看我们的仪器设备,看看我的研究生们做实验的情况。
兴趣来自于天性,也会后期培养;兴趣不会是永恒的,兴趣是会转移的。科研的兴趣会有大的方向,如有些人就是迷恋物理学,迷恋数学,迷恋生物学,迷恋文学,迷恋绘画,有些人是由于接触某些工作、熟悉某些行当而逐渐迷恋上的。对于某些具体的科研细节,没有接触科研,很难说是兴趣,而一旦认识到事情的奥秘和迷人之处,对自以为不感兴趣的事情,也许会一生去追求。
所以,导师们不必过于相信学生的“兴趣”,考生们也不要自认为对某些专业“不感兴趣”。有些专业适合某些学生,有些导师适合某些学生,师生缘需要某些巧合、机遇和条件,否则“师生缘”即使不是灾难,也会是悲剧。当然,缘分还是需要双方用心去经营的。做个有心人,就会有兴趣,就会圆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