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孔雀开屏说科普
(王德华)
有报道说科普在中国很迫切,有调查显示国人的科学素养不是很乐观。也有些抱怨说当今的一些科普书籍和科普文章中充满了错误,也有说新闻媒体的科学栏目的记者和编辑也经常出错,等等。所以科普需要社会关注,需要政府支持,需要科学家的参与。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借助大众感兴趣的事件,借助大众的一些常见疑惑或似是而非的观念等,进行一些科学知识的传播应该是有效的。
如今年是龙年,我们都知道龙这种动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也是十二属相中唯一不存在的一种动物。但是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又是老少皆知的,关于龙的传说和文化,文献和书籍不知道有多少。但作为大众还是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如龙是如何产生的?龙的寓意是什么?龙的原型是什么?为什么人们这么崇拜和敬重龙呢?现实动物中,与龙相关的有哪些?东西方的龙是一个概念吗?如果有朋友感兴趣,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自然很受益。
再说春晚杨丽萍舞蹈中的孔雀开屏。以前杨丽萍表演孔雀舞的时候,似乎没有人质疑孔雀开屏是雄孔雀还是雌孔雀,杨丽萍表演孔雀舞的时候,也一定会穿上有孔雀华丽色彩标志的衣服。艺术一定是展示美为出发点的,是艺术的美还是美的艺术,自己一时还不好写句有结论的话。舞台上,带给观众的一定是是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这种共鸣和心灵的互动,是艺术家追求的,也是大众需要的。今年央视春晚的《孔雀之恋》,同样美丽绝伦,展示一对孔雀的爱恋过程,最后有孔雀开屏的高潮画面。不管艺术家如何演绎,观众感受到了美,艺术家把美展示给了观众,这就够了。如果借此科普一点生物学知识,也不失为一个好机会。如孔雀开屏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开屏的是雄孔雀还是雌孔雀?为什么鸟类中雄鸟比雌鸟漂亮?为什么我们人类女性比男爷们要美丽?如果说雌激素(荷尔蒙)让女性的皮肤细腻水灵,鸟类中的雌激素就没有这种作用吗?如果说雄激素会让男爷们肌肉发达、身体强壮有力,我们生活中食用的猪肉和牛肉、羊肉,应该是雄性动物多吧?雌性动物的肌肉纤维会细一些吗?那么为什么农村里妇女坐月子或老人生病的时候,经常用老母鸡做汤进补呢?有科学道理吗?
再扯远一点,从科学研究中发现,鸟类羽毛的艳丽程度与自身的免疫能力是相关的。繁殖季节,羽毛鲜艳有光泽的个体,一般免疫能力强一些,抵抗传染病和疾病的能力要强,这对于自身和未来可能的后代的生存都很重要,所以雌鸟会选择这些暗示有“好基因”的个体作为伴侣,与“优秀”的伴侣生育健康、有竞争力的宝宝的可能性要大,这是大自然的选择。身体强壮,有很多优势,竞争能力强是可能的。大自然不会青睐懒汉,不会青睐老弱病残。老弱病残是不可能占有很多资源的,在配偶选择上是没有多少优势的,也是被大自然首先淘汰掉的。俗语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快是很重要的。“守株待兔式”的生活方式是鳄鱼,爬行动物多。是雄鹰一定是要翱翔蓝天,敏捷矫健,火眼金睛。雄狮猛虎猎豹,一定是速度和智慧并存。大自然讲究靠本事吃饭。有人说人类社会也可以用自然进化的理论来阐释一些道理和规则,也许吧,毕竟人也是一种动物,是灵长类中的一员,应该符合生物学规律,但人的确又是不是一般的生物,这个物种太特殊了,特殊的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特殊的自己会毁灭自己。有社会学家说,人类已经走向了一条不归路,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人类的配偶选择,郎才女貌是人们颂扬和追求的,这也是可以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的。但很多时候又是不可以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的,有人说权力已经成为吸引异性的资源,刀疤脸、粗野、荷尔蒙张扬的男性有时候更会受到女性的青睐。人类的繁殖是在生长阶段选择还是在受孕阶段选择?资源可以让后代生存发育的更好更健康,完全符合生物学原则,拥有万贯家产、豪宅豪车的丧失生育优势的老弱病残也不少,这些人也受年轻女性青睐,应该不是荷尔蒙的作用了吧。《丑陋的孔雀》的作者在博客中说,“据统计,雄性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成就与其性伙伴数目有关,与其交配策略有关。艺术成就高的雄性,有更多的性伙伴……. 与艺术能力相比,政治能力更能吸引雌性,因为在人类,能充分利用其他雄性的个体才是真正的alpha male。相比之下,雄性科学家就不那么能引起雌性的兴趣,第一,原始的社会中并没有科学家;第二,从事科学研究不需要天才,只要勤奋就能出成绩,跟农民种地一样。”所以,我说人类啊,越来越看不懂了啊。
有点扯远了,远了就是瞎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