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圣火传递在故乡-济南(图)

已有 7408 次阅读 2008-7-24 21:51 |个人分类:北京奥运|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济南, 火炬, 圣火

圣火传递在故乡-济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一幅描述济南大明湖美景的楹联,当然也是对济南府的形象描绘。

 

昨天收到大学同学的一个短信,说他人在济南,23日一早要去参加奥运火炬传递助威。还说一生中能遇到这么一回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还特意说亚运、奥运的火炬传递他都赶上了,真是幸福。

 

先说亚运火炬传递吧。那是在1990年,那一年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开学的那一天,由于托运的行李一直还没有到(当时享受新生入学的待遇,在行李包上贴上北京师范大学发给的标签,行李就会有专车从车站拉到学校),我就一次一次地去学校集中领取行李的地方查询。傍晚时分,行李还是没有到,我一个人忐忑不安地在校园里溜达着,突然听到一声“嗨”,刚一抬头,一个拳头就打在了我的肩膀上,“老王!”,我也迅速回击“小傅!”。大学毕业5年后的第一次相遇竟然是傅老弟他来北京师范大学进修(访问学者),我来读学位,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还记得,1985年我们两人同时在济南苦读考研究生,他报的是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学专业,我报的是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理生态学专业。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昆明和西宁在祖国的那个角落里,我们俩用手指在地图上测量着从济南到昆明和西宁的长度,记得好象测量的距离差不多远。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我们的思想还是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影响。

 

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我很幸运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了火炬接力。那个时候的火炬接力没有现在这么大的阵势,但也参加了几次训练和彩排。记得集中彩排好像是在天坛体育场。火炬传递那天是晚上进行的,要将从祖国各地来的火炬传递到天安门,那天晚上天安门广场有庆祝活动。每个单位的传递距离大概是200吧,我们将火炬传递给了兄弟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然后就乘车返回了。没有机会到天安门广场去。那200在什么位置,我也记不清了。火炬也没有作为纪念品给火炬手。但是我得到了一双免费的白色胶皮鞋,带有“北京师范大学”字样的背心和短裤需要花费20元购买。为了留个纪念我咬了咬牙,交了20元。我同学说的他赶上了亚运会的火炬接力,就是这一次了。记得他比我还激动、还兴奋,天天替我作广告。

 

2008的奥运圣火经过重重曲折,已经传到了济南府。我在济南学习了4年,最清纯最青春的时光是在济南度过的。我喜欢济南,想念济南。我熟悉大明湖,熟悉趵突泉,熟悉千佛山。济南是有名的泉城,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一城山色就是指的千佛山了。记得我们曾去大明湖看荷花盛开,去趵突泉看元宵烟火,去千佛山春游过团的生活。

 

本想说说济南,不想一查百度,发现对于济南的描述已经非常精彩,我不能再写一字了。请大家看看下面百度的介绍资料吧,但有机会的话,去济南府游览一回吧。嗨,说火炬到济南,勾起了这么多思考。打住吧。(下列信息来自百度)。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区中心、旧城区北部,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济南三名胜。济南八景中,大明湖有三景:明湖泛舟、历下秋风、汇波晚照。

 

济南号称“泉城”,有泉水百余处,其中名泉七十二处。明湖即由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南岸流入,水满时从宋代修建于北岸的北水门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构成,因而湖水“恒雨不涨,久旱不涸”,常年保持较固定的水位。公园面积86公顷,其中湖面46公顷。湖上有历下亭、汇泉堂、湖心岛等大小岛屿六处,公园自然景观优美宜人。湖水波光粼粼,鸢飞鱼跃,游船穿行。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莲,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风景的最好写照。公园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历下亭、铁公祠、南丰祠、北极庙等三十余处名胜古迹掩映于绿树繁花之间,展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

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隋唐时名莲子湖,历水波,宋时曾名西湖,到金元时始称大明湖。公园内碑刻石碣较多,著名者有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清代何绍基书写,另有铁保书对联,何绍基、翁方纲等的碑记,皆具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

公园主要游览点有牌坊、遐园、稼轩祠、铁公祠、历下亭、北极庙、南丰祠、汇波楼、明昌钟亭、明湖宝鼎、曾公画壁、湖心百米大型喷泉等,其中历下亭、铁公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每年举办多种游园活动,有春节文化庙会、新春花展、荷花展及民俗文化活动和花卉盆景展览、奇石展等”。

(王德华 2008.7.24)









大明湖


趵突泉



黑虎泉


千佛山

(说明: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我看奥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33201.html

上一篇:关于“土”博士和“洋”博士
下一篇:别开生面的欢送毕业生Party
收藏 IP: .*| 热度|

1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