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猪年说猪

已有 15520 次阅读 2019-2-9 15:57 |个人分类:科普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野猪, 家猪, 驯化

猪年说猪

王德华

 

今年是猪年,写点猪的文字。有些描述可能不是很严谨,欢迎批评指正。

猪的分类学地位:

猪类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偶蹄目(Artiodactyla)。现在有学者把猪类动物归于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

鲸偶蹄目是由原来的鲸目(Cetacea)和偶蹄目(Artiodactyla)合并起来的,好像主要根据分子生物学的一些证据而合并的,强调了鲸目动物与偶蹄目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

多数教科书和文献中还是将猪类动物描述为:偶蹄目、猪形亚目(Suina)。

猪形亚目包括猪科(Suidae)和西貒科(Tayassuidae)。

猪科有4个属:鹿豚属(Babyrousa)(4种)、林猪属(Hylochoerus)(1种)、疣猪属(Phacochoerus)(2种)、非洲野猪属(Potamochoerus)(2种)和猪属(Sus)(10种)。(世界哺乳动物名录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DE Wilson and DM Reeder 主编, 第三版,2005)。

猪科有19个种,西貒科有3个属3个种。

有些学者把家猪作为一个独立的种(Sus domesticus)。多数学者还是把家猪归为野猪的一个亚种(Sus scrofa domestica)

 

中国有野猪吗?

中国现在有野猪(Sus scrofa Linnaeus, 1758),包括7个亚种 (王永祥 2003 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 中国林业出版社)。

喜马拉雅亚种 (Sus scrofa cristatus),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

新疆亚种(Sus scrofa nigripes) ,分布在新疆天山。

东北亚种(Sus scrofa ussuricus)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

台湾亚种(Sus scrofa taivanus) ,分布在台湾。

江北亚种(Sus scrofa moupinensis) 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

华南亚种 (Sus scrofa chirodontus) ,分布在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等。

印支亚种(Sus scrofa taininensis) ,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哀牢山区等。

 

家猪的身世

家猪 (Sus scrofa domestica) 是由野猪 (Sus scrofa) 驯化而来的。

据考证,猪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大约在9000年前在欧亚地区就被驯化了。

现在学者们认为欧洲的家猪和亚洲的家猪分别由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驯化而来。考古发现最早的家猪在土耳其发现,在我国河南也发现了与土耳其同时期的猪骨。我国学者通过研究认为黄河上游的猪与中下游的猪具有相同的驯化中心。

猪是很容易再野化的物种。家猪出逃后,很容易就再成为野猪,据说出逃的家猪雄猪与野猪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会更强壮结实。

有报道说现在世界上人类已经培育出300- 500多个猪的品种。我国也有近80个品种,有些品种需要保护,如以前很有名的东北民猪逐渐衰落了。

 

猪的分布:

猪的分布很广,除了南极洲和欧亚大陆的远北地区,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有猪的分布。

 

猪的生存环境:

从全世界野猪的栖息环境看,它们主要的栖息环境有草原、湿地、热带雨林、非洲稀树草原、灌木丛和温带森林中。野猪的活动在夏季主要是夜间活动,在冬季主要是白天活动。

猪是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猪也不是反刍动物。

 

猪的繁殖特点:

猪一年可以繁殖2次,每次产仔12个左右。据报道野猪的胎仔数是6-14个。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野猪发情和繁殖期是不同的,胎仔数也不同,如广东的野猪每胎产5-7个幼仔,海南的野猪每胎产4-10个幼仔,长白山野猪每胎产4-6个幼仔,每年繁殖一次。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猪在产仔时是会做巢的。猪属于偶蹄类动物,偶蹄类的其他物种如骆驼、牦牛、山羊、绵羊、麋鹿等,都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猪的热生理学特征(thermal physiology)对于饲养和管理至关重要。

小猪出生后,行为发育良好,但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很怕冷。科学家发现小猪怕冷的原因可能与产热蛋白丢失有关。像鼠类等啮齿动物,甚至人类,在刚出生的时候,体内有一种产热量特别高的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组织(borwn adipose tissue),褐色脂肪组织中有丰富的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由于解偶联的作用,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的褐色脂肪细胞,在寒冷等环境条件的刺激下就会通过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迅速产生热量,维持体温。但很不幸在进化过程中,大约在2千万年前猪丢失了UCP1 所以在寒冷条件下不能用非颤抖性产热的方式进行体温调节,而主要靠肌肉产热(颤抖性产热)。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小猪的热中性温度区 (thermal neutral zoneTNZ)很窄,30C - 37C。所以小猪需要的环境温度在30C左右。

成年猪的热中性温度区是16C-22C,也就是说低于16C和高于22C,猪就感到不舒服,16C以下猪就需要增加产热量,超过22C猪就感到热了。考虑到猪的汗腺缺失,在北方炎热的夏季和南方潮湿的夏季,应该特别注意猪的生存环境的温度。我国学者发现藏猪具有较强的抵抗严寒的能力,白色脂肪的褐化(browning)及其解偶联蛋白2(uncoulping protein 3, UCP3)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脏猪不脏

人们认为猪脏大概是看到猪经常喜欢在泥巴里滚爬,嘴巴在脏地里到处拱。

据说猪是家畜中最爱干净的动物。无论野猪还是家猪,都不在自己吃睡的地方大小便。猪还能将自己睡的窝保持干燥。猪喜欢在泥巴里打滚是有原因的。猪缺少汗腺,也就是说猪缺少蒸发散热这个很重要的一个散热方式。所以猪只要有机会都会泥浴,在泥水里打滚,这是猪很重要的行为体温调节放上。泥浴有助于猪降低体温,据说也有驱赶寄生虫的作用。

 

笨猪不笨。

猪,不笨,也不蠢。研究发现,猪是很聪明的动物,甚至被认为比狗和猫还聪明。

猪具有一些高智能的技能,如能够记住物体,能够感知时间,还可以利用所学到的信息在不同的环境中活动的时候进行导航,也就是说猪是可以记路的。猪也很喜欢玩耍,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玩耍行为,这也是显示猪的智力的一个标志。有个例子,研究人员训练猪用鼻子移动屏幕上的光标,并用光标区分它们知道的和第一次看到的涂抹,结果发现它们与黑猩猩一样很快就学会并完成了这项任务。也有实验显示猪可以识别镜子中的自己,还可以利用镜子的反射而发现食物,这项技能以前只在猴子、大象、鹦鹉中发现。所以,猪也被认为是家畜中最聪明的动物。

猪的嗅觉灵敏

猪的嗅觉是很灵敏的。记得小时候地瓜、花生等收获后,生产队里会把圈养的猪放到田地里,猪会发现遗落在地下的花生和地瓜,用自己有力的鼻子拱出来。据说猪闻到刺激的气味时就会用鼻子拱地,防毒面具就是根据猪的习性发明的。现在的防毒面具还真像猪鼻子。

猪与人类相似?

猪是人类疾病和生物医学研究的理想模型。

据研究,猪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特征与人类很相似,其遗传亲缘关系和营养代谢生理与人类也很接近,同时猪的寿命相对较长,繁殖周期短,产仔量高,这些特点就可以允许研究者对疾病模型猪的病程发展进行长期地研究。还有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方向,通过遗传改造(如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等)获得所需要的移植器官,用于异种器官移植等研究。如猪的心血管系统,特别在解剖结构、运动机能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非常适合制备人类血管疾病模型。

猪是理想的大动物模型。用猪做动物实验模型,伦理方面的争议比较小,实验成本比较低,遗传修饰与胚胎操作技术比较成熟。具有特定遗传缺陷基因编辑猪可模拟多种人类疾病,进行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和药物评估等临床前的试验。

猪的名称:

最后说说猪的名称。

猪有很多名称,Pig, hog and boar都是猪,boar可以指没有被阉割的雄性家猪,也指雌雄野猪。Swine也是猪。Hog是指体重超过50多公斤的家猪。下面是英语中一些猪的名称:

barrow – 被阉割的雄性猪。

boar – 成熟的雄性猪,多指野猪。

gilt – 处女猪。也指第一次怀孕的雌猪。

hog – 家猪,指成熟的猪。

pig – 严格意义上指未成熟的猪。广义上指家猪。

piglet – 年幼的猪,指还在吃奶的小猪。

shoat – 指已经断奶的雄性幼猪。

sow – 成熟的雌性猪。

        Stag: 后期阉割的雄性猪。

我国的东北民猪

我国的藏猪

欧洲野猪与小猪仔在巢中

训练猪搜寻地下的松露菌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161365.html

上一篇:年味与乡愁
下一篇:导师到底该有多大的权力?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24 龚直文 汪育才 祁贤 张文超 郑永军 孙冰 刘士勇 陈新 刘立 邢志忠 陈吉德 李健民 黄永义 吴斌 李万春 周浙昆 蔡小宁 栗茂腾 牛丕业 杜芳 葛素红 李心诚 xqhuang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