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依然是质量问题 精选

已有 17696 次阅读 2017-3-12 10:25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质量, 导师素质, 研究生淘汰机制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依然是质量问题

王德华

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研究生培养数量第一大国。近些年来,关于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很耐人寻味的是,在研究生培养数量激增的同时,我国的各种人才计划也相继出台,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聘人才也主要面向国外获得学位的青年学者。国家和相关单位在人才政策和待遇等各个方面对国内和国外博士的不平等,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一些严重问题。这种自我否定和不自信,有时候着实让人费解。

9年前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数量已经超越美国,每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5万左右。由于博士群体对一个国家的学术地位和后续人才等多个方面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性,每年如此大的博士数量,必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国际媒体上也说中国博士培养的主要问题是质量问题,“许多博士的培养质量偏低” (Nature, 2011)

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低有很多原因。媒体上报道我国培养的许多博士质量低,有4个主要原因 (Nature, 2011)

1)学制短

2)导师素质

3)现行体制缺乏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的措施

4缺乏研究生的淘汰机制

我个人认为,这几条原因还是很中肯很实际的。

关于学制: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普博的基本学制是3年,直博和硕博连读基本是5年。尽管不少院所出台了弹性学制,不少研究生还是认为超过基本学制年限就是延期了,也就有了关于延期的一些争论。生物学领域,博士研究生3年是有些短的,记得有数据说美国大概是6-8年。其实,考虑到我国硕士生学制3年,博士3年,这样下来学制也不短的。但如果硕士毕业跨专业、改变方向报考博士生,时间就显得很短了。所以,现在不少导师喜欢招收直博生或硕博连读生。

学制是一个方面,与之相关的一个大问题是不少院所关于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的规定。这个规定长远看是会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于优秀的研究生,发表一篇所谓的SCI论文不是一件困难事。对于功利性强、脑子转得快的学生,发表短平快的论文是一个获得利益的捷径。所以,整体上看,规定发表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直接效果,是保证了一个单位的SCI论文数量,但长远看可能会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论文的质量。进一步说,就是部分具有科研潜力、创新能力强、脚踏实地的优秀研究生会被现有的政策淹没或淘汰,而部分短平快的投机钻营者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如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各种奖励)。

关于导师素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整体上是决定于导师的素质。研究生导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培养的对象和目标,决定了对研究生导师的特殊要求。学术水平高,不一定是为好导师。有了教授职称,不一定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但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研究生导师似乎谁都可以担任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了职称,有了经费,就可以成为研究生导师。这实在是对研究生导师这个角色的误解。这样的结果就是,研究生就是给导师干活的。所以也就有了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的思想,也就有了研究生把自己沦为打工仔、打工妹的现实。研究生导师需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需要有做导师的能力和素养,有做导师的责任和胸怀,更要有培养未来科学家的一种理想和追求。研究生学到的不只是做实验的技能、发表论文的能力,更需要一种科学追求的磨练,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视野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完善。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合格导师的不足,就会造成我们看到今天的情况。

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措施。研究生培养条例上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毕业要求、答辩要求等规定都是很清楚的,但几乎没有谁去认真执行,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如研究生答辩这个重要环节,大家都知道是在走过场。半天时间答辩十几位研究生的现象很普遍。前些年一位导师几十位研究生的情况也不少见,临近毕业导师不认识自己学生的情况也不新鲜。学位论文答辩几乎都是优秀学位论文,鲜有不合格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导师没有了原则,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条例成了摆设,研究生自己就会认为这就是正常现象。

关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淘汰机制。这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招生过程看起来似乎很严格,各种考试、各种分数线要求和面试等,但培养过程中几乎没有淘汰机制,似乎是只要被录取,年头到了,就会获得学位。所以有些单位规定必须发表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后,就有了一些学生不能获得学位的情况,也有了不少延期的学生并不是导师希望延期的学生,是由于没有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研究进展缓慢等等各种原因。毋庸置疑,当今有不少研究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科研、追求学术才读研的,而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家长压力,或者随大流而被动考取研究生的。有些学生逐渐对科研有了兴趣,有了目标,仍然有不少学生一直没有兴趣和目标,甚至没有能力完成学业的。应该说,研究生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如果没有适当的淘汰和分流机制,除了对整体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外,也是对不适合读研究生的这些学生的不负责任,甚至是在耽误他们的时间。

这些现象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一些原因,但也知道暂时很难改变,所以就听之任之、见怪不怪了。这其中有我们本身的文化问题。我国是一个人情很重的国家,因为人情,很多时候就会漠视规则。所以,学位论文评阅走形式,学位论文答辩走过场,开题走形式,考核走过场,培养过程没有严格清晰的要求和培养计划,也没有淘汰,看起来是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的结果是研究生质量难以保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研究生难以安心,功利性的学生得便宜,不少有追求的研究生心灰意冷。既然一切都没有了规矩,就只有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这一条了。由于导师和研究生自己职责的不清或模糊,或故意忽视,造成了今天各种各样的师生矛盾和关系紧张,相互抱怨,相互埋怨。

这些大家熟知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甚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学术界的风气,现在还在继续延续着。重视这些问题,着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会大大改善,一大批优秀研究生会脱颖而出,我国的科研水平也会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会大大提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038974.html

上一篇:贺科学网十周年:我与科学网一起成长
下一篇:组会唠叨:想办法让研究生生活充实起来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49 周健 李万峰 蔡小宁 陈敬朴 陈南晖 谢平 徐明昆 张文超 张忆文 吴斌 姚小鸥 罗民 邹少浩 姬扬 张骥 刘力源 马磊 韦玉程 李永丹 花晓波 高建国 刘建彬 王涛 梁劲康 武夷山 璩存勇 柴栋梁 黄永义 侯海晏 梁洪泽 郑成武 周金元 王从彦 李东风 杨正瓴 郑永军 张海霞 林之絮 张海权 俞立平 郭新磊 fumingxu ledanz xlsd xchen louiexp nasagsfc Dnafish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