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量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7月25日发布
数量是相对于质量而言的,仅仅考察数量而不同时研究质量,难以准确评估教学和科研成果。我不反对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必要量化,但是绝对反对神化和迷信量化,将人为设定的量化机制作为衡量并奖励学术成果的唯一或者决定性机制。今天我们已经看到自新世纪以来强化教学和学术成果评估机制的越来越明显的弊端。如今决定高校和学者成就排名的工作完全可以由普通的量化统计程序员来完成,而无需校长们深入仔细地了解教学和研究的真实情况,就是说程序员往往具有最权威的发言权。更为严重的是量化与利益紧密挂钩的结果失去了纯粹的统计学意义的量化而演变为“利益”统计学,例如学校认可的学术成果进入了量化指标体制,分享量化成果,而我退休多年出版的一些还算有点影响的学术书籍由于没有进入学校划定的量化指标体系和申请立项,而居然不被视为“成果”,自己不化国家和学校一分钱的学术成果反倒不能成为“成果”,花钱越多、成果愈丰,这样的利益量化机制究竟是有利于学术发展呢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术发展?
量化也为科学网博客排行榜带来了不大不小的议论和困扰,我本人也因访问量经常位于榜首而被关注,其实访问量就是访问量,不是文章质量排行榜,即使是推荐量或者评论量也只能说明编辑部的关注量和注册评论的网友的关注量,而关注量并非质量评估。显然我们不能过度解读量化,更不能神化访问量、推荐量等等和“量”相关的GPD。
我们再展说说开量化话题,我不反对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来从事经济学或者科学史的研究,但是这种经济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同样是不能绝对化和神化的,我们还没有看到有经济质量学或科学质量学。我注意到美国的经济计量学者用量化的方法研究南北战争前期奴隶制度,得出的结论竟是奴隶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你也能相信这是历史真实吗?我也注意到有人用量化方法对《红楼梦》的巨著统计,得出了的结论竟是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你能确信这样的量化和历史实际符合吗?
即使量化也得有个统一的相对可比的规范。例如量化公元元年到1500年的古代中世纪时期的科技成果(主要指技术,泛指科技),就不能将公元1500年以后的科技成果也拿来量化比较;既然是1-1500年的技术成果比较,说的是这1500年间并非1500年的后期、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3-17世纪)的比较,那么就不能仅仅限于13-16世纪更不能下延到17世纪;既然是国家比较而非在整个时期的占比比较,那么就不能用当时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各国除中国之和来比较;就量化内容而言也不能大小混杂,如此等等,即使量化得有量化相对科学准确的规范。而所有这些即使十分科学,也仅仅是数量的结论而非质量的评估。用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话,我们还在追求科技GDP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