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与杭州女作家陈端生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8月11日发布
感谢东道主为会议提供了幽雅的环境,更应感谢的是东道主为会议确定了很好的主题。“红楼梦与杭州”这一主题好就好在给出了足够的空间,既可容纳红楼梦成书与作者问题的探讨,亦可包涵红楼梦在杭州的流传和浙江籍学人的贡献,当然更应品味小说人物情韵和江南生活的深刻关联。总之,题目的开放和包容使与会者可以各抒己见。
这里,想先对杜春耕先生的捐赠说几句话。此次他为西溪红楼博物馆提供了八个部类包括珍稀版本实物、镜画、彩画等不下百余件(套),作为他的老友和邻居,我深知这些藏品来之不易,不少是从拍卖场、旧书店等重价购得。捐赠的意义不止是经济价值而在于文化价值,在于一位杭州籍红学收藏家的诚挚之心。希望博物馆妥为保管、展示,不致辜负了这一片诚心。
下面,就会议的主题,简要谈一点我个人的意见,中心是“红楼梦与杭州女作家陈端生”,或许是人们未及注意的。
较《红楼梦》稍晚,也是在清代乾隆年间,杭州籍女作家陈端生创作了十七卷六十万字的长篇韵文弹词《再生缘》。弹词与小说,同属通俗作品,《红楼梦》和《再生缘》,两者都关注青年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后者的女主人公孟丽君知名度也很高。更为巧合的是两者都是未完成的作品,续书与原作均有巨大落差甚至扭曲。
现代文史大家陈寅恪和郭沫若高度评价了《再生缘》,认为可与中国古代及西洋长篇史诗和诸多名家比美。陈寅恪在1954年写了长达五万余字的《论再生缘》,详细考订了端生身世,认为“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日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俗。”郭沫若更依据作品的逻辑和人物的性格推断其必然的悲剧结局,并拟写了续作的要点。遗憾的是后世所有改编之作都失落了原著的精华。直至2008年改编的黄梅戏影视剧《孟丽君》,仍是大团圆的结局,其思想艺术境界远不及二百年多前的陈端生。
对于红楼梦而言,陈端生及《再生缘》的存在,雄辩地证明了在那个时代,闺阁中的确“历历有人”,端生具绝代才华,远胜许多闺阁诗人,创作时才十八、九岁;而命运坎坷,生平淹没无闻。
无论《再生缘》本身的文学价值及作为《红楼梦》史证和参照,我们都应充分重视陈端生这位女作家,其故居据说在杭州市河坊街勾山樵舍,2003年曾被列入杭州市级名人史迹保护点。
这是杭州的一项重要人文资源,关乎文学,也关乎红学。
(本文是2011年7月2日《杭州与红楼梦研讨会》上的发言提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